《网络漫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及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培养文明上网意识,提高学生抵御不良网站的侵蚀,不沉溺于网络游戏。
教学重点:
了解网络及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调查班上学生的上网情况。
2.收集有关网络信息资料,以及中小学生上网典型事例材料。
3.学生查阅网络发展史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板书设计:
5、网络漫游
查阅资料 网上会诊
发贺卡 网上购物
下载音乐 网络会议
浏览新闻 网络学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网络及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明天要上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它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老师要你们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收集?
(生交流反馈:找书籍、上图书馆借阅图书、问家长、上网……)
二、对比交流:
1.不是每个同学家都有电脑啊,没有的同学你们会怎么收集?
(生: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查找、问家长、问同学、)
2.通常你们做这些查找和收集的时间会用多久?特别是到图书馆去找资料时,你会有什么苦恼呢?
(生交流)
3.我现在想问问经常上网查找资料的同学你们会用多久时间?
(生:2分钟左右)
4.同学们,你们想想用那种方式查找资料比较方便,节约时间呢?
(生:上网)
5.这个网指的就是?(网络)师板书课题: 网络
三、了解网络:
1.你觉得网络有多大?
2.生交流。
3.师小结。
四、神奇的网络:
1.你上过网吗?我们知道在网上查找资料非常便捷,那我想问问同学们网络仅限于查找资料吗?还可以干什么呢?
2.把你上网的经历和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待会每个小组推荐说的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生小组交流。)
3.生边交流,师边板书:查阅资料、发电子贺卡、浏览新闻、下载音乐……
(原来我们的同学对网络了解还真不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4.昨天老师要你们搜集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网址,你们搜集了吗?
(指名学生交流)
5.请你们现在自己输入这些网址,看看你从这些网站中获得了些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探究后交流)
五、网络探究:
1.网上购物:
(1)刚才你们在交流网络的作用时,并没有提到网上购物?其实网络还有许多其他的作用呢!
(2)请同学们开书,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了网络的哪些作用?
2.学生全班交流:
3.小组讨论:想想它们与我们生活中的学校、会诊、会议、购物有什么不同呢?
4.学生交流。
5.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想了解的一种,自己上网了解吧!
(生自己上网查找,探究)
6.全班交流汇报。
六、教师总结:
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掌握这一技术的人都能成为“秀才”,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坐在家里也能购买物品,参加会议、上课学习。由此,不得不让我们感叹科技的进步,网络的神奇。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对信息的需求非常之大。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和优点,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网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营造了一个发现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优越性。
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网络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自己控制的发现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使其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网络漫游》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网络的优点,通过多媒体网络适时调用百度、淘宝网、我的QQ邮箱等网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自行浏览网站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来满足他们对不同信息的需求,把过去教师一人操作,学生被动观察的单一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行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如《网络漫游》一课:在学生了解网络在生活中的用途时,学生事先搜集到了不同公司网站的地址,但是对这些公司并没有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输入网址去了解网站中的信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一些食品公司、服装公司、教育机构、化妆品公司等有一些了解,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给自己带来的便捷和好处。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了解网络及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教学目标。
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以教材为本但又远远超出教材的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为开阔学生眼界、知识面、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来说,网络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品德学科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认识社会,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网络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以被动地学习者的角色形象出现,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一改传统的形象特征,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以更自主的角色在课堂上出现。比如说: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以探讨者、参与者、事件的主人公、甚至主持人的形象出现。作为教师在网络大潮的冲击下也在适时地变幻自己的身份。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以刻板的施教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教师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地过程中。网络给予了孩子们与教师同等条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机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孩子们拥有了面对同一话题的均等发言权。如:在教学《网络漫游》一课时,学生对网络的常见的用途了解得较多: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看网络电影、网上阅读、看新闻、查找资料……,但是对于网络还有什么好处却不知道。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上网了解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交流。每个学生都认真地找寻着有关信息,在交流时,学生讲到了:自己看到爸爸在公司里开过网络会议、妈妈经常在淘宝网上购物、哥哥在网上学校报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课程……学生通过现实与网络的对比,更加感受到网络的神奇!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一位引导者,我更像一位认真倾听的朋友,把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留给学生们。我只须引导孩子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无须过多地干扰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不仅只完成教学的任务,还有更意外的收获的,这也许就是教学相长吧!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被各个学科所尝试。对于品德学科来说,网络式课堂教学也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随着学生对网络操作技能水平地提高,课堂教学中直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网络不仅是课堂教学地外延,搜集资料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传媒,它的互动性,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就一个话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进行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都能从网络这一媒体中实现,教学的目的也就自然能够达到了。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宽松的学习氛围、平等交互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完善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课件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