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赵烨)

发表时间:2011-05-31阅读次数:451
    《26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好生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地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剪枝的学问”,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突破课文的难点。创设意境氛围是为激发情感、品味语言、引发思考而服务的。因此在充分营造意境氛围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想像和品悟的空间,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让学生在美景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明白感悟课文所揭示的道理,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远近闻名”“能手”“一脸疑惑”等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剪枝。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吗?(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2.冬天,农民伯伯还在果园里忙碌,他们正忙着给果树剪枝了,你有什么疑问吗?
3.劳动中的知识也不少,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剪枝的学问”。揭示课题,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后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打个问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剪枝    挥舞    盼望    疯长    夺走
红润    仿佛    胖娃娃    脸蛋    不禁
远近闻名  充满信心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说说词语的意思。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教师抽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并选择段落赛读。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引导发现。
(3)尝试理清课文层次。友情提示:找到季节变化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①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②③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
④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
⑤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3.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段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1)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被称为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读好词语。
(2)读好这一段,在评议中明白该读出对王大伯的敬佩的语气。
(3)指导读好第一段。
读好这一段,在评议中明白该读出敬佩的语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型,说识记方法。
2.指导书写:“剪、夺、蛋、禁、”注意上紧下松)
“挥、仿、佛、娃 ” 左窄右宽,
“疯”注意两笔竖撇要写好,不能过于倾斜。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完成习字册。
4.教师纠正学生握笔姿势、写字姿势。
五、布置作业
1.组词:仿—访  佛—扶  枝—技  挥—辉。
2.读熟课文。
六、板书设计:(略)
 
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置疑问
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大伯是——
(生)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师: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
(生)那么大,那么甜。
2.读到这里,老师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王大伯家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在课题上板书:
3.师: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会那么大,那么甜,因为他掌握了——(生)剪枝的学问。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过渡: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一开始,老师就围绕课文的重点,提出问题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引出下文的学习。因为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二、自主阅读,交流感悟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请大家带着“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这一问题,默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引导学生默读后交流: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1)“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剪枝的学问。)
A、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王大伯对种桃的经验非常丰富。……)
B、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同时理解“疯长”这个词的含义。
C、指导朗读,读出王大伯的自信。(师或学生作读后讲评。)
(2)你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王大伯的自信、经验非常丰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A、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挥舞、一根根)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王大伯剪枝的动作是那么熟练,他能一下子区分出有用枝与无用枝?)
B、让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王大伯说的这句话,感悟剪枝的学问。引导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王大伯所说的话。
3.如果你就是小作者,看了王大伯剪枝,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想法?(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但是王大伯又是有名的种桃能手,肯定不会吹嘘的。)
4.你的想法跟小作者一样,那就是:板书:将信将疑。
5.现在的小作者是将信将疑,其实一开始小作者看到王大伯在“咔嚓咔嚓”的剪枝,他怎么样?快速浏览二、三自然,找到描写小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
6.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中人物的对话。(课件出示)读出小作者的着急以及王大伯的自信。分角色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剪枝的学问,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突破课文的难点。
三、多向互动,深入感悟
1.过渡:王大伯的话到底可不可信呢?小作者盼呀,盼呀,终于盼来了春天。这一天,小作者再一次来到了王大伯家,我们一起跟着他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好吗?呀,瞧,(出示课件,配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闻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学生:看到了满眼的桃花,蜜蜂嗡嗡地叫着在花上采蜜,还有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玩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花团锦簇、花满枝头、美不胜收、春意盎然……)
2.课文上是怎样描写这么美的情景的呢?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指名读,并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4.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体会到的?(抓住“红云片片”“满树”体会桃花很多很美,抓住“欢天喜地”、“奔跑、嬉戏”等体会“欢”。)
5.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桃园美景。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6.看到这么美的情景,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伴乐朗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想说些什么?(我也真想现在就去桃园看看,桃园真美呀;桃花开得这么美,桃子肯定很好吃,我真想马上能品尝到又大又甜的桃子呀。)看来同学们的心情和小作者一样,都急切盼望着能吃到又大又甜的桃子。(板书:急切盼望)
7、你现在对王大伯说的那段话又有什么看法?再次出示:“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相机板书:减少→增加)
过渡:桃子长得好不好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课件出示)一放暑假,桃子宝宝就长大了、成熟了。引读:你看,它们一个个――生:光鲜红润,师:仿佛――生:胖娃娃的脸蛋。师:我――生:又惊又喜(师:板书)还可以从哪个字中体会到我的又惊又喜?(啊)
8.师:此时,小作者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呢?(惊的是王大伯的话真的有道理;喜的是看到这么大这么甜的桃子,作者特别高兴。)
9.让我们再来读读王大伯的那段话。(第三次出示)“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10.观看录像:从感观上真正体验“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意境氛围是为激发情感、品味语言、引发思考而服务的。在充分营造意境氛围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想像和品悟的空间,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桃园风景,让学生在美景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明白感悟课文所揭示的道理,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现在,我们明白了王大伯说的话,懂得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还有哪些事例也包含着这个道理?请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3.例:农民把长得密密麻麻的小秧苗重新插在空旷的稻田里,就是为了秧苗结出更多的稻谷。 
例:人们把菜秧拔起,一棵棵重新种,就是为了能使菜长得更大。
例:马路边,工人叔叔正给月季花剪枝,来年长出更多的枝条,结出更多的花蕾。……
【设计意图】课文的难点是剪枝的学问,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五、总结巩固,布置作业
1.根据板书内容,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也跟着小作者三进王大伯家的桃园,一进桃园,小作者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二进桃园,小作者急切盼望,三进桃园,小作者又惊又喜。从而让我们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2.可见,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3.作业超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挑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断。
(3)想想身边有没有“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说说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巩固,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为此,我专门设计了几个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附板书:
26 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减少
将信将疑
急切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