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名称】经历探索,体会意义
【适用范围】测量教学
【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一、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测量”领域中一共提出13条具体目标。其中第一学段“测量”知识有6条具体目标,第二学段有7条具体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具体目标中用了“经历”、“探索”、“体会”等这几个动词表述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标准对“过程”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如目标所指的“经历”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并且要求测量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在交流各自不同的测量依据中.会逐步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策略描述】
(1)在具体情境中.注重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如在具体测量中如何理解图形周长概念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缘爬过一周”的有趣情境.直观说明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描一描树叶图案的边线.摸一摸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量一量同桌同学的腰围和头围.量一量树叶、图形的周长,开展比较不同图形周长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启发学生采用滚动.绳量、尺量、计算等不同测量计算方法。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么用手中的工具测量圆的周长?从而引导学生先用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出了手中圆的周长。
(2)注重直接体验活动,积累生活经验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多安排一些数学活动.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的探索,教者可先从对几个长方体体积的对比中,鼓励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些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分别记录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测、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空间观念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丰富学习材料
教材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方便。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如测量数学书,书桌,水杯。而且还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也去收集这方面的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空间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适当进行方法和策略的引导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可以把估测的活动贯穿在整个测量教学活动中.在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中,就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数学书厚度,书桌的长和宽。说一说是怎么估计的。然后再量一量,与估计的相差多少。在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估测。不用尺子画一条8cm、长的线段.看一看自己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算一算长了多少或短了多少。想一想,假如没有尺,有什么办法验证自己所画的线段是长了还是短了。这样.让学生从估一量一估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长度的物品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即使不带尺.也可以借助手指、手臂、铅笔等长度相对固定的物体作为间接的度量工具。在估测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策略和方法上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