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自行探究 动态生成 构建“应用问题”数学模型

发表时间:2011-09-30阅读次数:299
     纵观《相遇问题》的课例,在例题出示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突破“同时、相向而行、两地”等概念性词汇,为后续分析问题,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遇问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去感悟和理解。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参与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信息,小组汇报,互相交流,让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整个过程注重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3、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教学
    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方法,有的画实物图,有的用摘录信息的方法,有的画线段图,教师都一一评价并重点讲解线段图,注重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点滴的困惑也时而跃上心头,
1、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虽然经历了观看动画、模拟表演、文具演示、手势表演等过程,但学生用语言叙述两人的运动过程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并没有完全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这些现象是不是也说明:学生“经验状态的相遇现象”并不等于“相遇问题的本质内涵”。生活中,学生常遇到或见到一些相遇现象,但是对于相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最后的结果——两人在一个地方碰面了,这节课,学生的模拟表演也只是经验状态的一种演示,要想真正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是不是可以把这一环节改为教师和一名学生模拟情景,现场表演王明和李华的运动过程。而且,要故意走错,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么走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学生在一次次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最后,再根据学生的修改建议,进行正确的现场模拟表演,引导学生建构起两个物体相遇运动的“直观动作模型”。这样,故意走错使得这场模拟表演更加富有了戏剧色彩,在富有戏剧色彩的模拟表演中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相遇问题的关键词,在质疑问难中揭示相遇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加有效的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2、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的过程是否有效?
  整理信息的过程即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而分析数量关系则是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的关键。通过“自主整理信息”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自主整理信息;二是将“抽象难懂的文本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画信息”;三是理清“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解决问题。然而,刘老师采用的是“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师指名向全班汇报”。这种“师问——生答”的交流方式被动单一,费时费力效率低;再就是,学生汇报完各种方法后,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法加以分析对比,从中理清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没有把“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优势凸显出来。这个环节就像是走了一个过场,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踏踏实实的经历“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没有什么收获。
  建议一:能否增设一个小环节。即在“自主整理信息”和“汇报整理信息的方法”这两个小环节之间,增设“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信息的方法,组长作好记录”,组内伙伴之间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
  建议二:能否调整一个小环节。即将“组织学生汇报各自整理信息的方法”这一小环节改为“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整理信息的方法”。这样,将团组合作的成果——集体的智慧展示给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共事能力;同时,将“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
3、“画线段图解决相遇问题”的优势怎样凸显出来?
  过去,学生会用“线段图”表示一步应用问题。而采用“线段图的策略”直观形象地表示“相遇问题”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言,学生既不知“画线段图”优越性,也不懂“画线段图”的必要性。只是老师一句话“老师最喜欢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方法”。然后,老师就把“线段图”画在了黑板上。
  建议一:学生在“自主整理信息——组内交流研讨——全班汇报展示——师生质疑问难”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整理信息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理清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突出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直观性、简洁性;
  建议二:学生在自主整理信息时,可提供一定数量的长度不同的红、蓝纸条学具或红、蓝小棒学具,学生通过“摆学具”既能直观形象地分析题意,又能初步感悟“线段图”的画法,感受到“线段图”的优越性。比如:摆上1根红色小棒代表王明1分钟走的路程,5根就代表5分钟走的路程;1根绿色小棒代表李华1分钟走的路程,5根代表5分钟走的路程。这样,学生摆出的小棒图实际上就是线段图的“雏形”,为正式学习“线段图”的画法做好铺垫。
      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授渔”,这是极具挑战的,前面说的“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扑鱼”的范畴。课堂上能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整理信息——组内交流研讨,理清数量关系——全班汇报质疑,分析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回顾解题思路,再抽出“数量关系”,建构起“数学模型”是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