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阳光校园-贵州>校长寄语-贵州>正文

校园概况

让现实情境走近计算教学

发表时间:2012-02-20阅读次数:357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多数以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为目标,局限于抽象的数与数之间的机械演绎、推理,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因计算枯燥而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如果我们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通过创设相关联的一组情景将整节课链接成“情景串”,即整堂课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的大情景来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散地设计在相联系的情景的各个环节中,即各个“情景串”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还计算教学一个现实生活的背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计算式题就有了活力,学生就会感到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就能“触境生情”、“触境生需”、“触境生思”。
一、“触境生情” ——激欲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直接兴趣占很大优势。
在执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电视上有看过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生活背景,所以,以参观鸟巢为话题,让学生先观看美丽壮观的鸟巢的录像,勾起学生的回忆,有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运用“乘车去北京”、在乘车时碰到的困难,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更让学生的兴奋点暴露无疑,又一次紧紧的拢住了学生的心,自然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中激发兴趣,让计算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吸取其丰富的营养,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到计算就是生活的需要,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启动学生学习计算的动力之源。把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兴致盎然,体验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必须用到计算,体现出计算教学的必要性。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一种“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情境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真实的情境之中的教学境界”。
二、“触境生需”—— 促探索
“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视角出发,充分挖掘计算教学中的育人价值,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交流、感受算法,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计算策略和灵动的计算思维。
◆教学片段:(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去北京鸟巢时在车站准备乘车情境图。
  师问: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
  生2:一艘船“限乘68人”。
  师问:什么是“限乘68人”?
  生1:一艘船能乘68人。
  生2:应该是一艘船只能乘68人。
  生3:不到68人也行,只要不超过68人就行了。
  师问:如果你是这次春游活动的组织者,你会怎样安排这四个班的小朋友去坐船?(思考片刻)
  生1:我是先去一部分人,再回来把另外一部分人接过去。
  生2:可以两个班两个班的去。
  师问:怎样两个班两个班的去?
  生3:二(1)班和二(4)班先去,再二(2)班和二(3)班去。
  生4: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生5: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在生4和生5回答时就有人提出这样不行,车会超载的。)
……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领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部分计算内容,从乘车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设计情景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触境生思”—— 求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只有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计算的道理才更具说服力,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算理,计算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从而实现数学问题多样化、数学模型多样化和口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片段:
师:请你动手算一算,这些不同的安排方法都能坐下吗?
  A、学生尝试计算。
  B、选择典型的两道算式交流算理。
  23+31=54
  方法一:20+30=50    3+1=4    50+4=54
方法二:23+31=54
    32+39=71
   方法一:30+30=60    2+9=11    60+11=71
方法二:32+39=71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全班无人举手,冷场)
  老师还有一种方法,你们看这样行吗?(师介绍方法)32+30=62、62+9=71
  生1:马上举手,那我还有:30+39=69、69+2=71
  生2:我是这样算的:32+40=72,72-1=71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3:他是把39看成40,32+40=72,因为多看了1再减去1,72-1=71
  师: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4: 比较难,不方便。
  生5: 一会儿加,一会儿减,容易弄错。
  师: 这个方法如果你发现不太方便,那么你可以把他放在旁边。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6:还可以这样算:39+1=40,40+31=71。
  生7:32+8=40,40+31=71。
  师:他们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8:在计算时他们都把其中的一个加数变成了整十数再加的。
  师:挑选一道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讲给同桌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