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中激发兴趣,让计算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吸取其丰富的营养,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到计算就是生活的需要,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启动学生学习计算的动力之源。把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兴致盎然,体验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必须用到计算,体现出计算教学的必要性。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一种“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情境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真实的情境之中的教学境界”。
二、“触境生需”—— 促探索
“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视角出发,充分挖掘计算教学中的育人价值,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交流、感受算法,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计算策略和灵动的计算思维。
◆教学片段:(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去北京鸟巢时在车站准备乘车情境图。
师问: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
生2:一艘船“限乘68人”。
师问:什么是“限乘68人”?
生1:一艘船能乘68人。
生2:应该是一艘船只能乘68人。
生3:不到68人也行,只要不超过68人就行了。
师问:如果你是这次春游活动的组织者,你会怎样安排这四个班的小朋友去坐船?(思考片刻)
生1:我是先去一部分人,再回来把另外一部分人接过去。
生2:可以两个班两个班的去。
师问:怎样两个班两个班的去?
生3:二(1)班和二(4)班先去,再二(2)班和二(3)班去。
生4: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生5: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在生4和生5回答时就有人提出这样不行,车会超载的。)
……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领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部分计算内容,从乘车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设计情景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