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学校首页-天山>学生频道--天山>正文

校园概况

美术-教育中的生命气息

发表时间:2012-03-19阅读次数:257
教育中的生命气息
读《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有感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一书,遴选出古今中外87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进行了详细的评说。正因为有着这些名家的不断探索和书写,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看着书中的文字,耳边聆听着他们的洪音伟论,设想着当时的社会情况,思索着他们的论点……徜徉在这样的教育理论长河中,虽令我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但更使我受益匪浅。掩卷之后,对书中名家的教育理论并不能全部的理解和记住,但心中却隐隐的有着缕缕的思绪,如雾般的在漂浮着,后又静静的细想,方才醒悟,原来令我不能忘怀的并非是他们每一位的教育理论,而是弥漫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充盈在理论之间的生命气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气息,才成就了他们的理论,丰满了教育的殿堂。我想这些气息应该是学识、毅力、真爱吧。这些气息虽然存在于人的身上,但与教育的成功息息相关,反复琢磨,我将它们的关系归结以下三点:
丰厚的学识是教育的基础。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和名著各有不同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定义是:“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无论他们哪一种的定论,我认为教育的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人对人的行为,施教者要对受教者讲解其所不知的内容,施教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的话,教育的形式将不会存在的,无法进行的。尤其在当今知识爆炸和飞速更新的时代,对所有的教者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它要求今天的教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拓展知识面,对相邻或相关的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另外,在现今的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手段已非以往单一的师道、授业、解惑了,教者就需要有更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才艺,方可折服学生,成功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
在《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大部分的教育名家都具有极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其中的启功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启功先生虽是皇族支系,却家境衰落,但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先生年幼时即受到了严格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加上青少年时自己的刻苦研读,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学识和才艺。青年时为维持生计踏入了教育的行列,虽曾两度被人以无文凭为由辞退,但终以他渊博的学识,得法的讲解,独具的风格,获得师生的好评,在教育界悉心耕耘了70年,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史、语言文字学、古代诗词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先生的书法、诗、画更是世人皆知,其“坚净”的品格却使得他从不张扬,像一条静谧的河流,静静地流淌,深邃却不张扬,渊远却不停步,给那些在它旁边行走的人们以清凉,给有幸生长在其周围的植物以滋润,给大地以滋养。终成为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其丰厚的学识和坚净的品格令世人叹服,尊称为“国宝”。他的一生恰如他为北师大95年校庆所拟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一样,为教者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可见,丰厚的学识是一个教者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是教育的基础。众多的教育名家正因为有着丰厚的学识,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才会产生独有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丰盈着教育的殿堂。
执着的毅力是教育的精神
教育这项工作与众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它并非一个短时的工作,它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要有一种精神与之相适应,那就是教育的精神——执着的毅力。有了它,就犹如一个人有了精气神一样,教育才会成功,才会充满活力,才会生机勃勃。
中外教育史上,许多名家都具有这种执睠的毅力,最令我叹服的是叶圣陶先生。他的一生虽未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但却一直关注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他用了70多彴的时间、近百篇的文章来阐述他对语文教育的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如果说在其青年时期从事小学的语文教学时,进行多方的论述、说明,是在人之常理中的话,那么在他后来任了高官、远离语文教学一线,甚至到了耄耋之年、病逝前夕,依然关注着语文教育,就不能不说是有一股执着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了,使其用了一生的时间诠释着一种思想。他的语文思想包括了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教学到教材,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日活;从教学来说,涉及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书法教学。可以说涉及到语文教学外部与内部的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庞大系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人如果没有执着的毅力是很难完成这样漫长而庞大的工程的。
由此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者的心中,也能有一股这样执着的毅力的话,是否也会针对一些教育问题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博大的真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还有一大特性,我认为就是它的情感性。教育是人对人的行为,而人是一种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好的教育更应该是讲究情感的。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凡是倾注了我们纄感情去做的事情会受到更好的效果的。教育它更需要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教育的爱,对受教育者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真爱。有了这博大的真爱,教育才有了灵魂。
在这众多教育名家中,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曾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过;“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他认为教育技巧的真正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用一生为我们诠释着他的这种真爱,和孩子们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教育,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促进自我教育。这位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的教育家,以自己的一个个与孩子们之间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回答了什么是博大的真爱。因为有了这种真爱,他才能与不同情况的孩子进行真挚的交谈;他才能关注到孩子们的方方面面;并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注入了灵魂,令教育更加的鲜活。
小学美术是一门不可替代的基础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教师要给学生自我体现的宽阔空间、和充分的光阴,扶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看世界,用自己的美术语言,表白自己的主见与看法,转达情感. 教师还要重在掌握学生的生长法则,料理好师生主体的渐变关联.由于,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甚至每件作品,都有其独到的特点,并不能以一种同一的形式来涵盖. 即所谓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而, 教师要不时的依据教学的现实必要,来不时的调剂和采纳多种门径展开教学,表现"玩中学"的意识,增强情趣性.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我只是初读一遍,书中还有很多的教育理论没有理解。书中的教育观点有的在当今仍可借鉴,有的仍十分实用。我想,除了他们的教育观点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外,他们身上的这些气息更值得去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