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高效课堂生活化体验美术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的主要思路和计划
一、 研究目的
1、不断的实践探索,构建生本高效的以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操作模式,为学生创建宽松、愉悦、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
2、综合的美术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在“调查”、“参与”、“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
3、生活化的美术课业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学生在课业创作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
创造性表现。
4、通过研究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
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二、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探索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入美术课堂,让美术教学生活化,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美术生活化课业。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依托,激发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提高观察、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进而为提高学生全面的美术素
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小学一年级学生(随年级跟踪研究)、美术社团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
2、作品分析法: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从中分析生活化课业实践的意义 。
3、实验法:总结归纳各种教学方法及策略,并进行大胆尝试。
4、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小学美术生活化课业
的实践与研究相关问题。
5、个案研究法: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小学美术生活化课业实践方法及策略
的相关问题。
6、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7、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成就动机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四、 研究时间与步骤
1.初始阶段(2011.9-2011.12)确立课题、进行课题前期调查,使前期构建的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和课业生活化有机的联系,为课题开展打下坚
实基础。
2.实验阶段(2011.12-2013.6)并以研究课,论文、教案、课件、学生作品展等形式展示实验的进展与深入情况,及时反馈实验信息,收集实验资料。
3.总结阶段(2013.9-2014.5)进行效果调查及资料数据的整理、统计;以实验报告,论文、教案集,绘画成果汇编,研究课等形式展示实验成果,并写
出结题报告。
五、 研究思路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生活
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 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学生的自主表现是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实现的。教师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提炼,形成美术自主意识与良
好习惯,有利于生活化课业的呈现。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二,活动形式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其三,活动要有意义,不哗众取宠,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
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
六、预期成果
1、以动态教学、主体参与教学、个性优化教学、学科综合教学、审美创造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研究开展过程中逐步呈现研究论文、研究课教案、个案分析、学生作
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