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青岛太平路小学 朱瑞妍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14—19页内容。
教材简析: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点出来。现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他们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分数的。由于当时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还没出现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数,所以问题不大。现在,引入了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就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部分与整体的观念。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米长的木条能做3个活动衣架。
2米长的塑料板能做9个书签。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①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三、巩固应用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填一填。
(1)3千克饮料装8罐,平均每罐装 千克。
(2)一辆汽车6分钟行驶5千米,平均每分钟行驶 千米。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会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