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情感体验 动手促思

发表时间:2013-02-25阅读次数:569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80页。本信息窗是延续了第一个信息窗“阿福做上衣”的情境,通过给阿福做长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到底是1还是100厘米?”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自主练习中,借助“可以怎样量?”和“怎样量乒乓球台的长呢?”探讨如何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案例描述】

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

(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1当中的连环画)

大家都知道,上次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新衣的时候,师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过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结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可能回答: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

提问:那应该怎样测量呢?(用尺子来测量)

是啊,今天,阿福想要做一件长袍,师傅和徒弟拿出了尺子,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大家仔细来看大屏幕。

(画面出示动画:阿福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师傅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00厘米”。最后显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问“到底是1还是100厘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的辅助作用,将上节课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连贯的出示,赋予丰富的画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的提出疑问也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动手测量,探究新知
1
、动手操作,感受用米测量的必要性

对呀,同样的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老师把阿福的旧长袍带来了,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量一量,看看能不能帮阿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1)    用学生尺,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由于尺子过短,数据也不够准确。

(2)    用米尺量,迅速读出米尺上的刻度“1米”。

提问:通过自己动手测量,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为什么呢?

学生在比较后,一般可能回答:用米尺量比较好,因为长袍比较长,用我们的尺子量起来很麻烦,而且容易出错。

      对,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方便。从而引入新课:米的认识]
2
、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我们自己也测量过了,你觉得是1?还是100厘米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够统一,也可能会说“一样的”。再次给学生交

流的机会,说一说1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巡视并协助学生找出1100厘米

汇报:(1)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的位置。

     2)在老师的协助下,在黑板上画出1长的线段。

     3)大家一起从米尺上找出1,并伸开两臂感受一下1有多长。

     4)在尺子上找出100厘米,并在黑板1长的线段下面画出100厘米,上下对齐。 

学生汇报后,通过观察2条不同单位名称的线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板书:1=100厘米

 米也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板书:m

 现在我们可以告诉阿福了,1100厘米是一样长的,只不过单位名称不同而已。

[设计意图:要解决“到底是1还是100厘米”,首先要知道1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由于学生平日对米较少接触,所以在这里把这两条线段都画下来,并用手臂测量一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米”。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和交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也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联系生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

     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大家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也可以用你手中的尺子动手量一量,看看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多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少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多得多或者少得多?

学生在动手测量或者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1)    课桌的高度和1差不多。

(2)    窗户玻璃的高度比1高一些。

(3)    我的身高臂1高一些。

(4)    我走一步,比1少得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但是“米”在平日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感受1到底有多长,通过观察和交流,真切感受“米”到底有多长。]

三、分层练习

1、出示:桌子、      小刀、            篮球场

        10厘米      130厘米        28

       学生自己动脑筋连一连,并说明为什么这样选。

学生可能认为:小刀很小,可以用厘米量。篮球场很大,所以要用米来量。桌子比1宽一点。

2、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子”来测量,大家仔细看,(电脑出示)要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用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教室的长

黑板的长

椅子的高度

1

 

 

 

1

 

 

 

2、刚才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测量方法,说明大家都开动脑筋了。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自己的一拃和一步的长度,看看几拃大约是1?几步大约是1?然后分工测量一下“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让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测量的准确,计算的方法得当。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对小组的合作进行指导,安排有序的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大家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来巩固有关“米知识,从简单的思考、连线,到认识自己身上的“尺”,再到动手分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随着要求的递增,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和培养。]

【案例反思】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授,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教学内容的特点,较好的使用了“阿福做长袍”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因而课堂中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如学生想出了多种测量的方法),较好地认识了一拃、一步这些自己身上的“尺",并进行了应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发展了思维,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获。如在学生认识了学生尺、米尺和卷尺后,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探索、讨论,逐步认识一拃、一步,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用好自己身上的“尺”,最后到课室内外进行实践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评价。因而,我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评价。使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获得激励,增强自信心,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测量旧长袍的长度,学生测量标准和方法不同,进行比较后,我就将评价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他的方法既简便又准确,我认为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