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具体的学习对象,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理解算理、构建算法提供直观的帮助。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带给计算教学的生机,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多由情境产生计算需要,让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形成技能。在计算教学中,直观操作不仅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而且能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显现出来,为算法的构建提供原型支撑,对学生理解算理、构建创造性的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对比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算法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但是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而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指导,肯定有创意的方法,在对比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三、创设“错误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提升。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中,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作为教师,要将这些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分析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候的“错误”便成了教学的得力助手。
【典型案例】
1、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一课:
利用本班60名学生下午要分组去参加活动的现实问题情境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组并列算式。这样学生可以分成1组、2组、3组、4组、5组、6组、10组、12组、15组、20组、30组、60组各种分法和算式,再把算式进行分类,最后讨论得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这样真实的情景创设便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兴趣盎然,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
师:请你动手算一算,这些不同的安排方法都能坐下吗?
A、学生尝试计算。
B、选择典型的两道算式交流算理。
23+31=54
方法一:20+30=50 3+1=4 50+4=54
方法二:23+31=54
32+39=71
方法一:30+30=60 2+9=11 60+11=71
方法二:32+39=71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全班无人举手,冷场)
老师还有一种方法,你们看这样行吗?(师介绍方法)32+30=62、62+9=71
生1:马上举手,那我还有:30+39=69、69+2=71
生2:我是这样算的:32+40=72,72-1=71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3:他是把39看成40,32+40=72,因为多看了1再减去1,72-1=71
师: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4: 比较难,不方便。
生5: 一会儿加,一会儿减,容易弄错。
师: 这个方法如果你发现不太方便,那么你可以把他放在旁边。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6:还可以这样算:39+1=40,40+31=71。
生7:32+8=40,40+31=71。
师:他们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8:在计算时他们都把其中的一个加数变成了整十数再加的。
师:挑选一道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讲给同桌听一听。
……
从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把目标达成定位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感受自我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自主决定取舍和择优,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计算不再枯燥乏味而具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