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数学课程标准》里,对各个学段都安排了“数与代数”这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提高。下面就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创设了旅游的情景:
片段: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
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二、注重算理,提高思维的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甚至有不少教师仍沿用过去计算教学的模式:复习铺垫――新知讲授――练习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如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通分没有找最小公倍数,教师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应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深层的原因,提及过少,甚至只字不提。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探索算法、算理的同时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统一。例如教学方程的时候,我进行了四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1、实验一:
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
提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
(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
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还是平衡。
(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小结: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
2、实验二:
将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
提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
天平还是平衡,没有变化。
(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
(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实验三:
天平左边有1袋盐和50克的味精,天平的右边有3袋50克的味精,天平平衡;现在将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1袋50克的味精,天平仍然平衡,并且可以知道1袋盐的重量与2袋味精的重量一样重,是100克。
4、实验四:
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
板书:x+10=10+10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天平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由具体到抽象,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发现规律,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分层练习,提升素养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但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后,留给我们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
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
四、注重基础,针对练习的策略。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改以来,虽然重视口算与估算方法的训练,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训练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口算、估算的兴趣,学生对口算、估算有畏难情绪等。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1.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
2.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口算、估算的能力和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实现的,同时训练形式应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直接笔算,也可以视算,还可以听算,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
3.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36×45”等进位乘法,练习“5×3+6,4×6+5”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4.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口算题的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迁移类推,自主探究的策略。
转化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回顾计算和一些公式推导,使学生系统地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如: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转化方法在计算方法中的应用。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结合教材中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发现小数乘法是转化成整数乘法、小数除法是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加法是转化成同分母加法、分数除法是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通过全面回顾,体会转化方法在学习计算中的广泛性。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又是困难的,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