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思维能力的竞争,而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更好地借助儿童的这种精神需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最大特点是好奇心强,善于从不同方向探索问题是他们普遍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世界是儿童的未知领域,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疑问中去探索,从求异思维中去了解事物。从激发动机的角度去看,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期望目标而不断求异探索,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开发智力的角度看,学贵有疑,能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善于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开发智力。
一、 从有"疑"入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与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教师应更新观念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玩具店,小朋友去购买玩具,可以任选两样,然后算出应付多少钱。学生积极性很高,象模象样地"选购","付款"。这过程中,小朋友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顺利地"结了帐",也有的同学遇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他们有的自己思考,看例题算出了得数;也有的几个人围在一起轻声地讨论着…有的小朋友提出了问题:"个位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呢?quot;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我是这样想的…""我也可以这样想…"因为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学起来特别认真。学生主动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教师不要压制或不睬,可以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要把握时机,让学生质疑,并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关心中下学生,鼓励中下学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总之,教师的引导使孩子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上,教师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 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在思维上注重多向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与发展,任何一项创造、发明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对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探索的焦点。"人云亦云"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才思敏捷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首先,要精心组织教材,设计吸引学生的情境展开教学。如在低段,可以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我让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挑选一种最喜欢的方法,并说出理由。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和积极讨论,最后认为(长+宽)×2计算周长比较简便。有的同学提出正方形周长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呢?有的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计算…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围绕着学习内容积极展开讨论。这时,有的同学摆弄着手中的长方形框说:"如果外把这个长方形框折成一个正方形框,周长不变。我们还能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由于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所以不但很快地掌握新知识,还触类旁通,求异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其次,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素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协作关系,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改进。慢慢的,要帮助学生养成"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做好预习和复习,为学生的"质疑""求异"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在大家的帮助下敢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45+39=( )。同学们通过尝试练习,组内讨论,得出了不少方法。有的认为45+30+9算起来比较简便,有的这样做:45+40-1,也有的认为可以"算十位看个位,个位满十先进一"。对于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 求异求佳,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要加强求异策略的研究,不断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应教给学生求异策略。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比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进行一题多说的训练。如"足球比排球多5个",学生可以说"排球比足球少5个","足球去掉5个就和排球同样多"等,通过此类练习,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训练并不要求人人有多种解法,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提供给学生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编习题能大大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责任心,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发散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其次,重视开放题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有显著效果。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并且开发性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提示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开放题的训练,这对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也要重视"求佳";在重视训练学生思维广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深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