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如何评价一堂品德课”让我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撰写,毕竟评课所涉及的方面实在太多了,而且品德学科不是原来课程改革前的思想品德课,从课程性质层面上讲,它不是单一地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把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的综合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国情、历史、地理、环境、法制、生活等许多方面,整堂课无论怎样设计,都必须有利于“良好品德形成”。所以,评价品德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从某一方面去进行评价。那么,新课程下到底要怎样评价品德课呢?思来想去,我认为评价品德课应像中医诊治病人那样从“望、闻、问、切”几方面入手。
一、“望”。
意思是评课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本课教材。了解品德学科在不同年级段的课程性质,知道《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不一定能明白执教教师是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讲清了教学的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等,评课就无从谈起。
二、“闻”。
就是得打听、了解执教教师和上课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的教学基础、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学区或地域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如果评课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只评价老师所执教的这堂品德课,那么“偏颇”二字在评课中是在所难免的。掌握了执教教师和上课学生的基本情况,就能为评课做好了铺垫。
三、“问”。
评课前首先是问执教教师,在教学关键处或重难点的处理上为何如此设计。因为评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常有个人喜好充斥其间,所以问清执教教师的设计意图,就能淡化主观色彩,客观的评价一堂品德课。我曾听过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影子寻趣》区内公开课,执教教师用视频播放旗杆影子在一天中随太阳的升降变化而发生长短、方向变化。评课时,一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亲自观察比较好一些,不赞同视频播放的方法。”确实,新课程下品德学科强调“实践”、“亲历”、“活动”,那执教教师这样设计是否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呢?在教研员老师的组织下,听课老师们各抒己见,进行了一场很热烈的讨论,其中一位老师就要求执教教师说一说设计意图。原来按照教学进度推算,在品德课《影子寻趣》之前,数学课“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其中就有在不同时间观察国旗杆的影子,去发现其中的变化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影子在太阳光下的变化这一实践活动了,执教教师才没有重复设计这一活动,并不是有意违背课改精神。
其次,评课教师设想自己是执教教师,问一问自己,根据执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会怎样处理教学关键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有了这两“问”才能对品德课做出中肯的、易获得执教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赞同的评价。
四、“切”。
“切”之前的“望”“闻”“问”,都是评课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做好准备之后,“切”就是评课教师要把握整堂课的脉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否凸现课程特点,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
评课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品德课程是活动性、综合性课程,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现有的生活实际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如果“品德”味儿消失,那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探索眼镜的秘密》就变成了“科学”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课《圆明园在控诉》就成为了“历史”课。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目标最终是否实现,是评价品德课的重要标准。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品德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不同学段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如评价《我的小房间》一课,对于老城区、新市民子女较多,且家庭条件困难的学区来说,过半学生家庭只有一间屋子,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客厅、书房,都是这间简陋的屋子。摆在执教教师和学生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没有小房间”,其次“我现在还没有能力收拾这样的屋子。”那该如何评价这堂品德课优劣?评价这堂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如执教教师将着眼点“我的小房间”变为“我的家”,那么“我没有能力收拾这样的屋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至少可以收拾好自己的物品,不乱丢乱放,让自己的家看起来整洁、干净。这种情况下,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实现了教学目标,这堂品德课就是成功的。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选取。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并且能选取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去组织课堂。
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评价品德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生搬硬套,一成不变,也会使学生反感。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价一堂品德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把握课堂生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总是既在教师的预料(预设)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预设要贴合学生实际。评价一节品德课也需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沉着应对课堂生成,并使之突破教学重难点、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或者成为有效的课堂延伸。如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得当的点评、适当的引导、恰当的处理等。如《探索眼镜的秘密》一课,在课堂上,研究了各类眼镜之后,一位学生举起小手问道:“老师,望远镜算不算眼镜?”老师立刻抓住了课堂生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同学认为望远镜是眼镜,然后让她说出原因——望远镜能帮助我们看清楚远处的东西;有同学认为望远镜不算是眼镜,理由是眼镜都能戴在眼睛前面,望远镜只能拿着看,没法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望远镜的构造特点,望远镜的前后镜片分别是老花镜的镜片和近视镜的镜片,调到一定的距离,就能帮助人们看清远处的东西。然后问学生在眼镜店里能买到望远镜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答买不到,便明白了望远镜虽然用到了近视镜片老花镜片,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但是不能算眼镜。老师对课堂生成的恰当处理,使之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四)学生活动。
评价品德课还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活动是否人人参与,师生、生生合作是否有效;通过活动,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发展。
此外,教师基本功,如板书、教态、语言、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等方面也是评价品德课需要注意的方面。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接受,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如《我们爱和平》一课教学,执教教师播放了《日军侵华》视频片断,其中的日军枪杀无辜老百姓的录像片断,虽然只是几个场景,却把日本侵略者那种凶狠、残忍、泯灭人性的本性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地感受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屈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总之,评价品德课离不开关注执教教师能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情感上的净化、感悟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