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然而,在实际活动中,教师有时候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而是一味地照抄教参上的现成目标,造成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脱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而选用一些假、大、空的材料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指导中,不是从学生的需要考虑,而是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那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准确、科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得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德育新课程中,我们在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时,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目标,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把总目标和四个分目标认真落实在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主题活动之中。
[案例]《和蔬菜交朋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
行为习惯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爱吃蔬菜、不偏食、不挑食、合理饮食的习惯。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能合理配餐。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等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合理饮食、科学配餐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六个活动:1、调查研究,了解蔬菜;2、共同交流,说说蔬菜;3、情境导入,认识蔬菜;4、现场体验,品尝蔬菜;5、合理饮食,多吃蔬菜;6、创设情境,模拟买菜。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从活动中学到生活的智慧,形成比较完整的健康人格,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上又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为教学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提供了线索和空间,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好的范例。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筛选、调整、补充、重组和整合,使教学内容实实在在地贴近儿童生活,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儿童更好地生活。
(一)根据需要,调整教学顺序
我校由于种种原因,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间没办法统一,学生陆陆续续入学,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我把教材里主题活动的内容在教学顺序上做了调整。如第一单元主题三“新朋友、新伙伴”,把这一主题放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上,这样先入学的小朋友就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后面来的小朋友再补充自我介绍,在“找朋友”游戏中消除学生刚入学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又如第一单元主题四“校园铃声”,根据学生的实际,我把这一主题活动调整在主题二“我们的校园”前面上。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来,上下课的一些行为还不是很规范,上课时,常常会有小朋友想大小便,或是随意喝水,这时非常有必要向学生进行上下课行为规范的训练,如上课铃声响应该怎么做?上课时怎样才能听得好?下课铃声响后做什么等等,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要使活动行之有效,还要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却感,有话可说,有真情表露。如《风儿吹呀吹》一课,同样是感受风,了解风的不同形式,但不同地区的孩子所了解的侧重点也不同。北京的孩子熟悉沙尘暴的情况,而沿海地区的孩子则更了解台风的情景。教师只有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入手,学生才会有真实有效的体验。
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障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情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一)融入生活——真心参与
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如《我们的校园》《春天来了》《我们和太阳做游戏》等。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考察、调查、访谈、服务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情趣、感受内在价值。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园、田野找春天——在沟崖迎春的嫩黄中、在山坡清新的草香中、在小河潺潺的流水中、在舒展腰姿的柳条上、在钻出泥土的小芽中,学生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着大地、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用画笔描绘着春天……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这就是生活化的课堂。
(二)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如《祖国妈妈的生日》一课中的“开国盛典” “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大阅兵” “各族人民欢庆十一节”等。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学生“亲临其境”般回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到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这个环节中来。
四、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关键
“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冲破“先借助虚构的生活故事的演绎(激情、学文本)来阐释某一道德观念或价值规范(明理),后联系实际并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形来调节并考察行为效应(导行)”的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模式,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十分顺畅地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
(一)开心俱乐部——在快乐中内化
所谓的“开心俱乐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儿、吟诵诗文、编演小品剧等,使他们的“亲身所得”在快乐中内化。如:在《我换牙了》一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编演“牙齿的故事”,加固学生对牙齿的认识、加深保护牙齿方法的了解;在《春天来了》一课“找春天”实践活动后,我设计了“用自己的笔画春天、用悦耳的歌声唱春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春天、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情感,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沙龙聊天室——在碰撞中生成
所谓“沙龙聊天室”,指的是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展现自我、加强交流,并学会倾听、乐于沟通,逐步形成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如:在《我换牙了》一课教学中,我组织了“谈谈有趣的牙”沙龙:看看你的牙,数数他的牙,说说爸爸的牙,比一比姥姥的牙——原来牙齿是这样的,原来牙齿这样重要!在《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由“家人对我的爱”转移到“我向家人回报爱”这个主题上后,就引导学生6人一组成立了一个个“聊天室”,让每个学生都仔细回想、广泛交流——有的学生感受到回报亲情的自豪,有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对亲人的“吝啬”,找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默默地学习、思考着回报亲情的方式……学生在对话中倾听着、在倾听中碰撞着、在碰撞中领悟着。
(三)爱心金点子——在爱心中收获
所谓的“爱心金点子”,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思维和爱心,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在“道德法官”与“爱心使者”的角色体验中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在《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兔贝贝”的引荐下帮助小朋友解决“怎样整理书包”的难题,让学生到图书室,给管理图书的老师设计最佳的整理方案;在《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组织学生“聊天”后,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想“节日里,我们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在“金点子”中捧出了颗颗爱心,在颗颗爱心的“实现”中怎能没有片片亲情收获!
(四)相信我能行——在自信中超越
所谓的“相信我能行”,是指通过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自信中超越”。如在《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的尾声部分,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给花瓣涂色彩”活动,激励他们帮家人做事情、给亲人添欢乐;在《我换牙了》一课教学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刷牙情况——每天早晚,做到一次画一个☆,每个周都进行评比。学生优良的行为在激励中实践着,良好的习惯在自信中坚持着,健康的道德价值在过程中形成着。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有效的《品德与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