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产生文明,传承文明至今,所发现的无数颠覆不破的真理,所累积的无数科学文化知识,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获得新的知识。所以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化” 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力求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所教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除法应用题”第一、二个红点时,为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增进例题之间的联系性、紧密性,对所教内容作了更改。
例1的内容是“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体重多少千克?”
学生从复习题中已知道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教师还补充成人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3/5,让学生从数学课中不仅只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还学到生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自己体内所含的水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在学生计算以后恰当引入例1“刚才老师发现杨超逸同学计算自己体内的水分是28千克,根据儿童体内水分占体重的4/5,你能知道他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吗?” (同时投影例1)“杨超逸同学体内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你能知道他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吗?”
例1的练习题的设计也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
“我校六年级共有学生180人,占全校人数的2/11,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多少人吗?”
练习后教师及时小结顺势引入例2“刚才同学们正确计算出了自己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在你们计算时,老师从你们的计算数据中发现(电脑出示例2)“潘冬琦的体重是30千克,他的体重是刘乾体重的2/3,你们知道刘乾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这样例2与例1的内容首位相接、一气呵成。而舍弃了原来的例2“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实际上同学对于衣服的价格根本没有兴趣去关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巴例2内容进行了上述改编,并且增进了与例的1的联系,当我出示改编后的例2时,立刻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答。
这节课的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例1到例2练习题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将班中学生的体重、学生体内的水分、学校的人数这些在学生身边的数学编入题中,更加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就这堂课来说,这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指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外,更得益于学生所面临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正是这样的数学为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想“生活化”的数学就是这样一种“宝贵的礼物”,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