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发表时间:2013-03-06阅读次数:262
   为迎接学校的应用题达级的测试,我们进行了一节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进行了铺垫练习:说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但不知为什么,第一位同学便让我失去了上课的情绪:根据“一份稿件,王敏打印了2/5,还剩3万字”说出对应关系,他正确说出对应关系后当,要求说数量关系时,却怎么也说不清了,先是把“一份稿件×(1-2/5)”所求的量当作打印的量,再是把“一份稿件×2/5”当作揖经打印的量。我是又急又气,多方启发引导,费了一番力气,才让他说清楚,也不知道他是否弄明白了,真不知道花上十来分钟这样做是否值得。
在讨论 “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3/5,还剩下60页,全书多少页?”时,我要求学生先根据线段图写数量关系,但学生似乎很习惯于根据应用题的问题来写数量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这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时,这却并非一种最佳选择。因此我十分希望学生仍旧列出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来列数量关系,看得出学生很困难。于是我先让学生明白全书页数的(1-3/5)是剩下的60页,并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写,学生总算明白了我的苦心,写出了我所希望的数量关系式。但现在反思起来,我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如果能够在与学生讨论题目中的对应关系和画出线段图后,直接让学生自主去解答,会不会更有意料外的惊喜,至少,不会如此的死气沉沉。下午当我看到网上的一位老师的同一节课的教学反思,说学生发现了六种解答方法,而我的学生在经历了我的好心引导和帮助后,根据数量关系却只能得出两种方法,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差距。新课程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优化,如果没有充分的多样化,优化是一句空话,所谓优化的方法,更多的是老师的一种灌输而已。这节课,对此我并没有进行很好地把握,过分地强调了学生能够正确地解题却忘记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更重要这一基本理念。
在解答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混合练习时,部份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没有很好地弄清楚直接对应与间接对应的关系,也许是在机械地套用例题的方法:A÷(1-C/B)进行计算,以致导致错误。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简单与复杂、乘法与除法的混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可以让解决问题变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