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表时间:2013-05-07阅读次数:413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我校新课程改革围绕“以情激趣、关注差异、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十六字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尊重个性、以情激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理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去学习。反之,学生不但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还会有厌学情绪,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中求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部分知识时,“连续不断”“重复出现”“无限”“有限”等词语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这些词语,我挖掘了生活中与这些知识有关联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我先打一个奏:   ××   × ×    × ×。让学生试着继续打,让学生感知“有规律”。然后问:按着这样的节奏你什么时候可以打完?如果继续打下去,是多少下?
帮助学生感知什么是“有限”,什么是“无限”。
2、再利用课件出示“找规律,填图形”:      ……。
让学生说说省略号代表了什么图形,表示有多少组这样的图形,帮助学生感知“有规律”“依次重复不断地出现”。
通过挖掘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不仅能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而且饶有兴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力求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所教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时,为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增进例题之间的联系性、紧密性,对所教内容作了更改。
例1的内容是“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体重多少千克?”
学生从复习题中已知道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教师还补充成人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3/5,让学生从数学课中不仅只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还学到生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自己体内所含的水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在学生计算以后恰当引入例1“刚才老师发现杨超逸同学计算自己体内的水分是28千克,根据儿童体内水分占体重的4/5,你能知道他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吗?” (同时投影例1)“杨超逸同学体内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你能知道他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吗?”
例1的练习题的设计也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
“我校六年级共有学生180人,占全校人数的2/11,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多少人吗?”
 练习后教师及时小结顺势引入例2“刚才同学们正确计算出了自己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在你们计算时,老师从你们的计算数据中发现(电脑出示例2)“潘冬琦的体重是30千克,他的体重是刘乾体重的2/3,你们知道刘乾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这样例2与例1的内容首位相接、一气呵成。而舍弃了原来的例2“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实际上同学对于衣服的价格根本没有兴趣去关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巴例2内容进行了上述改编,并且增进了与例的1的联系,当我出示改编后的例2时,立刻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答。
这节课的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例1到例2练习题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将班中学生的体重、学生体内的水分、学校的人数这些在学生身边的数学编入题中,更加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就这堂课来说,这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指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外,更得益于学生所面临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正是这样的数学为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提供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老师、同伴表达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实现发展。在平日的课堂中,遇到问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索、去总结。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资源共享,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热烈的讨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样以往沉闷的课堂不见了,踊跃的发言,热烈的讨论,学生无拘无束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多元评价、关注差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等于考试,不等于打分,更不等于排队,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正如教育专家指出的“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通过差异教育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应对差异,将差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应用有效的沟通技能,创设亲切友善、共享良好关系的氛围;来认识和分析学生的差异,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差异,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反映在我的教学中首先体现的是“不让一个学生落后”的思想,然后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每一篇备课中都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导入新课时首先提问后进生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文字叙述。
提问后进生回答怎样用字母表示?
提问后进生、优等生回答把每一种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出来。
板书:正方形  S=A×A或S = A·A
      A·A可以写成A­­­­­­2
读作:A的平方
提问优等生回答:A 表示什么?和A×2、A + A、A­­­­­­2一样吗?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的答案,不乏错误的答案
我并不急于解决这些其中的错误,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承认差异、暴露差异、关注差异和利用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赏的眼神,同伴一句肯定的话语,都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皮格马利翁效应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就是信心的体现。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五年级二班的吴鲁兵是班中最令我头疼的后进生,连基本的计算题都是错题连篇,但是我没有放弃他,当他作对了一道题,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我都会及时的给予表扬,全班同学也会不约而同的报以热烈的掌声。
慢慢的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大了,不懂的问题敢大胆的问了,正确率也越来越高了。
其实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是相当强的,包括像吴鲁兵这样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有想学好的心理,只是由于他们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对,自己疏懒,慢慢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我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给他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
新一轮课改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课程改革将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会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