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

发表时间:2013-09-03阅读次数:513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与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1.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往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毫无疑问地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不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要使教学有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起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已经通过很多渠道,知道了用×来计算。所以一开始,就舍去了让学生猜测: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一环节。而我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因此把重点放在了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逐步揭开谜团,学生兴趣很高。通过面积公式的推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

2.充分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探究时机

为了课堂进行得顺利,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启发式变成提示式,或者无视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或者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3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拨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拨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引导学生猜测拨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观察、猜测、验证的探究活动中,不但获得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而且获得了通过观察、猜测、验证获取新知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