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赵烨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中实施“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其策略是做到三尽量,即尽量减少教学环节、尽量减少教师提问、尽量让学生充分学习。尽量减少教学环节的宗旨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体现整体性,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学生先学和教师后教,“自学后的反馈”则是沟通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实施课堂反馈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因为质疑问难是学生养成自学、思考习惯的前提,也是学生最终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质疑问难还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是区别语感良莠的标志。尽量减少教师提问是为了尽量让学生充分的学习,这两“尽量”关系密切,教师应围绕着重难点问题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也应在重难点问题中开展有效学习。如何使教师有效提问促进学生充分学习呢?教师提问应突出整体教学观,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广,集中反映文本的主要内容、核心精神,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忌繁、杂、细;教师提问应体现语言文字训练观,提出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捕捉语言文字进行先感知,再感悟,最后感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什么样的问题符合这样的要求呢?课后问题!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考,课堂教学要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要把客观的知识结构变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决不能采用输灌的教学方法,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这不仅是政治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素质的要求。
要实践“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就会童趣盎然,勃发生机啊!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出足够的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根据学情加以引导,使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学等方法,这样的上课,师生各司其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正是主动有效的课堂体现。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因此,我认为“先学后教”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它的目标指向就应该是“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先学后导的课堂教无定法,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定教,先学后导。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通过课前先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先学”的成果。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老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在课前先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及时梳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如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加以解决。把少量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对话、交流,逐一解决。
(2)顺学而导,精彩生成。
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都只是预设,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吗。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教师顺学而教,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中的生成点。教学时不能死抱教案不放,应该根据“先学”情况和变化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引导和点拨等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训练,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由表达,自我表现。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此,在教学时,应做好以下三个准备工作:
(1)课前,预设学习提纲
在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是“学前导”。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之前发挥好“导向”作用,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流程,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兴趣、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应指导的具体方面,其中包括学法的指导。注意的是这里教师预设的是“学习提纲”,不是“教学提纲”,也不是“学习方案”,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牵”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提纲应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切忌把学习提纲编成教案或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课中,思考学生如何学
这是“以学定教”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自我对学习方案的设计和落实,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虽然是一种自主行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这一过程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3)学后,考虑教师如何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主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是“导”,是“学后导”,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教学方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压给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一些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总之,要固本培根,就要以学定教,先学后导,贴近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世界。学生,才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只有先学后导吧,才能固本培根,让学习之树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