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读《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有感
太平路小学 安婷
张兴堂主任曾引用教育史上的一句至理名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张老师尤其强调这里的“法”字乃规律的意思。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追求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由此,张兴堂老师编写的这本《“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向大家介绍了他多年潜心钻研出来的一套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六模块十环节”课内文本阅读教学通用操作模式。这六大模块分别为课前引导,自主学习;创意导入,激情诱趣;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细读批注,问题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品读;美读体验升华,拓展延伸运用。这些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一泓清泉,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同组的语文老师一有时间就翻阅,遇到共鸣的地方,总不忘讨论一番。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重在在课前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查字典预习生字,把不会不懂的字标记出来,上课时有重点的听讲。要求学生在自学时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写出来做好批注。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选择重点段落进行讲解。找准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课文。
“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就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具体落实到阅读,体验式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已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朗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人揣摩,全身心投入课文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
这个假期我主要研读了此阅读教学法在诗歌类文章中的应用。古今中外诗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如何展开诗歌教学,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重要话题。常言到:“读诗做人聪慧”是因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属于一种高雅艺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有的人领悟能力强一些,感之拍手称快;有的人感悟能力差一些,觉之枯燥无味。当然更多的人可能被动的接受,类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据我课外观察了解,学生喜欢诗歌的占多数,但绝大部分谈不出喜欢的理由,对于品味和赏析那就无庸多说了。
在书中,我发现张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诗歌欣赏方法,如:反复诵读、推敲语言、知人论世、言外求意、比较鉴别。对于如何读懂诗歌,他讲到了几点我们常用到的策略:扩,即扩展,把诗意明显化、具体化;讲,即教师适时讲解;补,补充省略意蕴;挪,即调整句子顺序;考,就是考证;连,是指把握全诗的意思。教诗歌是我最头疼的一件事。文字不多,讲不出特色,甚至有时候就变成自己的一言堂。正好本学期开学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就是一首诗歌。单纯品味文字的形式,容易陷入枯燥。而诗歌的内容又重意象,文学性非常强,学生不易理解。不过,六年级的孩子或多或少对长江有所了解,对于诗歌表现的内容应该可以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交流是最好的策略。《长江之歌》是通过比喻、拟人、作比较、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具体、形象。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将长江的奔腾气势与人民对其的热烈情感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我初步设想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学生不难找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然后用朗读这条线把全课的教学贯穿起来。课后还可以试着写一写自己对长江的认识与感受。出示可借鉴句式:“你_________,是_________;你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或者自己选择想要赞美的事物,进行仿写。
我准备在课堂上想方设法的把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留给学生去读课文,留给学生去想问题,留给学生去发言,留给学生去品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文接受者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接近、触摸课文,使阅读成为精神享受与体验的过程,成为提高生命质量与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