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课改的东风

发表时间:2014-01-07阅读次数:250
一、背景分析
三年级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还有些匮乏,而他们求知的欲望却很强烈,但由于尚处在较小的年龄,他们还是比较关心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分数这部分知识,与整数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初次接触分数这部分知识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如何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掌握分数的知识,就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教师的思考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每一节课,所要交给学生的,如果只是局限于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只能称之为一名教书匠。而在每一节课中,如果能做到“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那才是真正触碰了教育的灵魂,在这种日积月累的锻炼中,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数学的本质。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之前,我首先思考了分数这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它的前概念是除法,在平均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分数,而同时,分数又是今后学习比例、函数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重在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我的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师:在我们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充满神奇的人的变化。
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这是还没有出生的胎儿的图片
仔细观察,胎儿头的长度大约占到整个身体长度的多少呢?
学生会发现头的长度大约占到了整个身体长度的一半。
一半,同意吗?
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下一半?
你想怎么表示一半?
画在本子上吧!
谁来展示一下?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半的表示方法。
在开课时,我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学生所学知识一般都是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信息进行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列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这里,先是让学生观察一幅乍看来较为“奇怪”的照片,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可疑”之处,接着由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表示一半呢”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创作表示一半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深刻的理解了 的产生,正是由于平均分的需要所产生的,当整数不能够表达结果时,必须创造其他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现在,你能不能折一折,把它的 涂上颜色?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想办法表示出一张纸的 。
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个长方形的 的?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看!有不同的折法吗?
同样一个长方形,可以这样折,也可以这样折,还可以这样折。
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却都是长方形的 呢?
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
练习:那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表示 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学生初步认识了 ,但对这个分数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在这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一张纸的 。在合作交流之后,全班交流表示 的方法,并通过比较明确:折法可以不同,分法可以不同,涂法可以不同,甚至图形也可以不同,但只要做到了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能够表示出 。这样,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了 ,理解了平均分。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带着一根粉笔,一言堂的教学活动,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当学生重新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新旧知识的迁移发生障碍,教师及时地给与了启发引导,放手让学生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排除障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不同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借助课题研究的东风,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对教学策略有了些许的感受、感悟。于学生,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数学思维的方式方法经验,还有数学素养的提升,更有着学习数学的乐趣。于教师而言,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扎扎实实的掌握,更有教书育人的愉悦。而此刻,我感受到,肩上所担着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节又一节课,更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责任感。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定会有着更多的收获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