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缺失了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个课堂教学问题,还是个教育中的教学问题、基础教育中的教学问题。大家都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热衷于建构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这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我们追求的有效究竟是以谁为本?是以哪个范畴中的哪些谁为本?是以哪个范畴中的哪些质量指标为依据?如果这些问题不清楚,就不能不让人疑问,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是否缺失了“基础教育的”这个基本前提?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关注教师如何建构有效课堂、如何实施有效的“教”是不够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是否有效。这在理论上不是问题,我们不缺少以学生为本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却很是个问题,我们太缺少从“学”的立场看教学的实践了。我们评价课堂教学主要是评教,还习惯于依据教的预设来评学,很少有人依据学生的需要或者感受评价教学。譬如我们观摩课堂教学就主要是观摩教,很少有人会面向学生听课,我们习惯于依据教与教的切磋来猜测学,评课从来就是教与教的事,很少有人会认真倾听学生怎么说,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忽视学生,他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了教、领悟了教、收获了教。
即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的有效,那么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只关注部分学生“学”得有效依然是不够的,更需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是否“学”得有效。这就不只是那些要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学生学得有效,还有那些考职业技术学校的、适龄者成为工人、农民、农民工的学生也学得有效;不只是那些优势群体的学生学得有效,还有那些弱势群体的学生也学得有效。如果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优先关注,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忽视弱势群体的学生,他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了教、领悟了教、收获了教。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追求什么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屡减不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又似乎是教学“低效”的铁证。问题是,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灵丹妙药式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如果这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真能减轻课业数量、减少上课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就实现了吗?我们是否可以再问一个“如果”:如果所有的课堂教学都用上了这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呢?在如今这个大家都想考出不一样成绩的环境里,追求减轻课业数量、减少上课时间的有效,这是否是个永远的乌托邦?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这不只是个课业数量多少、上课时间长短的问题。这里的关键,从理智上看是教学有用或者无用的问题,从感性的角度看是个教学被喜欢或者不被喜欢的问题。有用的、被喜欢的就不存在负担问题、负效问题,讨论有效或者高效才有意义,如果还存在负担问题、负效问题,讨论有效教学就没有意义。如果我们局限于正在造成沉重课业负担的课堂教学,不问它为什么让课业成为负担,不问它让课业成为负担是否还有意义,讨论它的有效性就太过狭隘了。所以,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首先是个克服课堂教学造成负担、产生负效的问题,然后才是追求有效或者高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