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课文,即把“为教师好教”,以教师为本体、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好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由此,我们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创新方法的研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方式,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那么,如何实现自读自悟,以学定教呢?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避免给学生“设框”,重于学习需要的“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袒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二.避免“讲读串问”教学,开展“阅读对话”教学
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是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我们可以采用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学习互补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就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他们凭借自己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辩论以达到求真的目的;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再讨论、汇报、交流补充以实现层层破疑;也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教师或其他权威言论,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同步。这些都可以实现学生自悟能力的提高。
三.避免“以教制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又把引导学生答题的着力点定在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稍有不一,便轻言错误。岂知,这严重磨灭了学生的个性,颠倒了课堂上究竟谁才是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人是个体,各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如果让人人都一样,那么这个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主主阅读中鼓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应让学生自读自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