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对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每当教学解决问题章节的内容,同年级的老师总是在埋怨:“正确率低了;学生理解能力弱;选择信息的方式简单……,”是什么原因难让我们的学生出现问题呢?
一、教材的因素
青岛版版教材在解决问题领域的编排上,充分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我们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时和教学的实际应用时有一定的差距。
1.信息过于丰富
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教材中出现的题目都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情境图,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教材呈现的图片信息过于丰富,由于低年级就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丰富的图片内容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解题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案例1中呈现了赶庙会,由于内容过多,信息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只注意了图片中美丽的图画和有趣的表演,而不能很好的寻找信息。
案例1一(一上第68-69页)
2.信息不够明确
有的信息窗中不仅有文字信息,图中还隐藏着一些信息。如这幅图:有鸭、有鸟、有乌龟、有蚂蚁等,不仅有小朋友在说话,小动物们也在说话;不仅要记住文字信息还要把动物的数量数出来记住。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很难抓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时其实孩子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做,但是由于图中信息呈现较为复杂,受到图片的信息量多的影响,才导致错误。
案例二(一上第21页)
二、教师的因素
对教材研究不够
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研究教材,同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去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因此导致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同时也不能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的因素
1.读题不认真
低年级学生由于在一年级时经常是老师读题后进行练习,老师在读题时有些数学信息会加重语气,已提醒学生注意。所以到二、三年级时,好多学生读题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拿到题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片和那些数字,经常有学生先入为主,看到信息考虑不成熟就列式,
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看到“倍”就乘,很少能认认真真地去读几遍题目,去理解题目的意思。
2.审题能力差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多数是以图文结合或对话的形式出现的,题目的有些信息是用文字给出的,有些是要从图片中找出来的,对于刚开始学习两步两部计算题的学生来说,不善于对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容易受那些比较显著的表面特征的影响,往往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的多少来区分一步与两步,根据信息呈现的先后和位置的邻近来确定运算顺序,这是一种缺乏分析能力的表现。如案例三中,由两幅图出示题意,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信息,虽然图中给出的信息暗示了解题的步骤,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看懂图意,胡乱解答。
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低年级教研时就进行了研讨。
四、解决策略
1.加工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而应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一切应该围绕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现行的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平均分》是“表内除法”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首先借助教材设计了小动物分果实的情境,但情境图中数学信息中有的数字较大,对学生操作起学具来较为麻烦,会使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和拖沓;有的信息还存在有余数的除法,对学习平均分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教研研讨,进行了加工。
2.优化教学
(一)有效引领
低年级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面对眼花缭乱的图片,学生会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可以对不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学生清楚的理解。如案例一中,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人们在干什么,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通过老师的引领和学生一起进行整理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二)变静为动
情境图的素材表现在教材上都是静态的,如果教学中仅仅是简单地呈现主题图,缺少教师的有效组织,就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这些相关信息的欲望。因而,面对静态的教材,我们一定要在呈现形式上下功夫,变静态的信息为动态的演示。在信息的呈现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小朋友或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如果直接让学生解答,有的学生就不能正确的理解信息的意思,我们就会让学生扮演情境图中的人物用对话或交流的形式将信息表述一遍,让学生感觉到好像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理解题意就自然准确了。
(三)渗透数量关系
在教学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们都明确,只要是用加法计算,就是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起来,比较简单的就是问题中“一共”的出现,就为部分学生提了个醒。但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解决问题时,就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明白数量关系。
如:小红每分钟做15道口算题,小明比她多做5道,小明做了多少道?
小红每分钟做15道口算题 她比小明少做5道,小明做了多少道?
如果没有分析好数量关系,有的学生就会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的原因是小明的数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红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小红多的(也就是小红比小明少的)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就是小明的题数。特别是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时,更要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五、培养习惯
1.培养读题能力
读题是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边范读边指导,训练学生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教给学生正确读题的方法。一年级下开始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从发出声音的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读题的好习惯。
2.培养审题习惯
如果你仔细的观察学生平时的作业,你就能发现多数中下生在粗略的读题后迅速的出手,直接按照信息呈现的顺序将数字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没有深入细致的思考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读题、思考等习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采用有效的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有效加工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正确把握“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这一本质,合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感悟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