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天游峰 的扫路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这堂课,我觉得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堂课中老师关注了多个与写人文章有关的知识点,但是我觉得一
课一得,有梯度的讲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这个角度,也就是课程整合来分析这个课,我认为,知识点的把握有待商榷。
通过研究,我 梳理出从四年级开始,结合现行教材以及有借鉴意义的段落文篇。开始根据文体,实验改变顺序,引入名篇,初步形成了“从浅至深,由普遍到特殊,有文风平实的
小文到名家名篇的鉴赏,有研读学习到自主创作”的教材学习和体验过程。尤其是“记事、写人、写景、写物”四大文体,形成了具有自我风格的教材以及语文实践 活动的选编。并较完善的配以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意见和研究,尤其侧重对接受美学理论落实和传承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首先,我有一个大胆的设定,那就是 肯定教材作品的文学价值属性。我认为只有肯定教材也是文学作品,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肯定,更是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基于其年龄特点,对其鉴赏能力的肯
定。只有这样的尊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是长者像幼者的传教,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彰显人文的光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肯 定文本的文学属性,是对学生作为读者主体地位的肯定。从而我们的教学,要等多偏重于学生作为读者的初步感知,探究收获,甚至是个体再创造的性质。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现在话语蕴藉重的审美意识形态,一般的说,在文学消费中的价值或意义系统中,审美属性、认知属性、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是较为基本的。那我们的教材选编,也要关注文本的这些方面。
1.关 注文学接受审美属性的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通过对审美属性的研究,我认为,我们以往的教材关注到了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希望学生在语
文学习过程中自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很好,但是往往把我们“悦耳悦目”的审美层次弱化,致使我们的学习感受到了,体会出了,却在表达的学习上严 重不足,所以容易培养出张口会说,却懒得动笔的学生,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教材选编的“悦耳悦目”的表达方法体系不系统造成的。由此,我认为,我们的教材使
用,应该以学生的表达为根本落脚点,潜移默化感受到“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但要明确系统的习得“悦耳悦目”的方法。以 写人文章为例,课文一《詹天佑》着重学习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阅读也是写作的方法;课文二《诺贝尔》引入侧面烘托;课文三《轮椅上的霍金》抓住“震颤”
这样的关键词,层层体会,也感受到文章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的原则。课文四《天游峰的扫路人》作为习作突破文,入选原因有二:其一是这篇文章综合了以上 三篇文章写人方法以外,也加入了环境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的新的写作方法;其二在于他的角度是平凡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记录生活。
所 以,我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应该是学生习作课的范文,他的梯度点最高,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写作手法,和“发现生活中平凡人不平凡”的情感点。由
此,单元体系形成,学生也可以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刺激形成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在形成文章后,伴随着单元文本的学习,不断修改,加入,做到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