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5-09-23阅读次数:501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太平路小学   张丽慧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差。有的甚至因为上课不专心听讲被认为是患了“多动症”,老师批评,家长责备。许多老师还爱要求学生坐成固定的某个姿势,学生上课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上课使学生感觉又苦又累,日积月累,孩子越来越不愿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更好的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呢?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低年级数学教材特点,下面我根据近年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

策略一、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学生接受小学教育不久,尚处于学习知识的萌芽状态,对趣味性知识较为敏感和好奇,但学习的主动性及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因此课堂上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促使学生思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相对枯燥,我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巩固练习设计成了“爬山”,“过陷阱”,“找朋友”等游戏类练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再例如我在教学找规律时,从学生熟悉的六一联欢会入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屏幕上出现漂亮的会场、彩旗、灯笼、气球,还有小朋友在跳舞。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种场面吸引住了。这时我请同学们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我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新课。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放手让学生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安排学生剪剪、折折、拼拼、画画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有些学生不满足于拼出课本上仅有几个图形,在同桌讨论、合作的基础上,拼出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图画,如飞机、衣柜、台灯、雨伞、松树等。类似这样的操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操作有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认一认”时,先把学生4人分一组,给每组学生一个装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袋子,让学生分组操作,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操作,先初步感知这些物体。建立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再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用四种物体搭一搭,使学生体验球可以滚动,另外三种物体都有平平的面,所以搭起来很稳。最后,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实物任意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操作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教师要切记,自己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尝试探索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足够的空间。教育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别具匠心的创造。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让快乐陪伴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让我们在付出中获得回报,在平凡中收获精彩,在改革中与快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