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计算错误率高的原因:
中、高年级的学生计算正确率较低年级有明显下降,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为什么多数学生进入中、高段后计算正确率下降了呢?是因为计算的难度增加了?计算法则没有掌握?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在班里向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把计算错误归因为“粗心”、“马虎”。但我认为学生计算正确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调查,归结为知识和情感两大方面,主要是以下几点:
1、感知不准确不具体:
由于受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笼统、粗糙,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表面,而没有具体情节的计算题本身更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显示形式单一,更容易造成学生感知不精细,并且大多数学生在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所获取的表象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相近或相似的数据、符号,导致学生信息失真,从而出现数据、符号抄错等低级错误。于是我们在批改过程中会看到很多诸如题目抄错、答案抄错:“÷”看成“+”、“0.93”写成“0.98”;“645”抄写“654”之类的问题。另外,学生的感知时常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有明显的个人倾向选择性,而忽略对整体的全面感知。如:7÷-÷7,这类题型每次都有好些学生得出“0”这个计算结果,因为他们选择性地看到中间相减得0,而忽略了正确的运算顺序。这类感知错误往往和视觉信息有关,也就是学生自己归因的“粗心”、“马虎”!
2、已有知识和思维定势造成的负迁移:
正迁移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可是负迁移也随之而来。不但有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干扰,而且还有新学知识技能对已有知识的消极影响。这是很多学生都出现的一种错误方式,特别是某两种知识点相近或相似时,这种错误占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加。
例如学“分数乘法”时,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分数乘法,教学时会与分数加减法进行区别。可学完分数乘法之后,一些做分数加减法出现了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显然是新学的分数乘法计算方法对原有加减法计算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又如:小数加减法教学时强调小数点对齐,可学小数乘法时,一些学生做着做着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这是已有的小数加减法则对新学的乘法的负迁移。另外,像带分数加减法,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从整数部分退一化成假分数再减,但学生受以前的整数退位减法的影响,退一作十:5 - 。
3、情感不稳定:
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是特别枯燥、繁琐的,尤其是出现计算数据比较大,或者小括号、中括号层叠的繁复计算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得特别不耐烦,此时走到学生中间去总能听到唉声叹气的声音,这时候做的题往往会由于学生的厌烦情绪,不认真审题、没耐心研究算法等原因导致错误。可一旦计算题目简单时,他们又太过于轻心,立刻产生轻敌思想,并且急于争夺第一个完成,结果还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因为他们恐怕连题目都还没看清楚就匆匆下笔,做完又不检查。
4、注意品质差:
我们都知道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计算过程常常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可是小学生恰恰不能持久注意,也不稳定,注意范围较小,比较容易被一些干扰因素吸引而“分心”,造成很多“遗忘式差错”,如三步计算式题只算了两步就以为得出结果了;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了一,可十位计算里忘了减一;答案算在草稿纸上没有抄进到练习本上……
5、较强成份因素的思维干扰:
这种原因引起的计算错误在学习的简便计算之后更加明显,学生此时受题目中某些数据或符号的影响特别大,容易产生心理错觉,在简便运算这一强信息的持续作用下,思维受到很大干扰,计算正确率也随之下降。如4.6-(2.5-1.6)=4.6-1.6-2.5=3-2.5=0.5,受到4.6-1.6凑整这个信息干扰,使学生忽视了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后,里面的减号要变号这个规律。还有:2.5×5.6+2.5×3.4=2.5×(5.6+3.4)=2.5×10=25,这也是受到乘法分配律中凑整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理所当然地把5.6和3.4凑成了10。
6、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很多学生对计算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部分教师也比较忽略计算方法的教学,没有相应正规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是首当其冲的坏习惯,一部分学生连自己草稿时写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了;随意草稿也是很要不得的一个坏习惯,有些学生的作业本、练习本、课本封面上都是竖式草稿,更有甚者,在桌面、手掌上打草稿,还有在卷面上直接草稿的;班级中更是少有检查的学生。如此不良习惯怎么能有高的正确率呢?
二、克服障碍提高正确率的策略:
1、引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调查时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计算错误,往往用“粗心”作为唯一理由,原谅自己的过错。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计算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我们可在单元测试后布置一篇“考后感”,要求学生统计出由于计算错误导致的失分,找出计算错误的细节分析具体错误原因。当学生们把感想交上来后,可以看到诸如“我本来可以考100分的,算错了一道应用题扣了2分,我把104÷80%算成等于135了,应该是130”。对于错误的分析,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因为计算方法,而是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没有认真检验等等。针对这些错题原因,我们可以从班里学生中收集一些计算正确率较高,书写清楚端正的作业本、草稿本进行展览,并交流他们的经验、方法。再阐明计算能力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生活实践的重要性,计算能力不仅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今后其他理科学习的基础;计算能力是必要的,即使有了计算器、计算机,计算能力也不能被取代。例举美国航天实验失败因一个小数点导致的巨大损失等。使一些计算正确率低的学生在如此多重刺激下内心有所触动,产生要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想法和愿望。
2、强化感知:
学生接触新知识时的首次感知,教师要加强感知引导,此时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程序、结构等刺激信息的强弱,能否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首次感知不准确的话,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首次感知鲜明、正确,则可以减少进入大脑皮层的信息所受的前摄抑制干扰,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全方位调动感官进行感知认同。对学生易出错、易忽略的环节,可进行专项练习强化感知,如前面提到的A÷B-B÷A的题型,引导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通过几次强化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
3、加强口算训练:
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把基础练扎实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复杂的计算。每天上课进行2分钟的口算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对于训练内容要有的放矢,要精选练习题,把这项训练当成教学常规工作来做。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实际上是口算的结果,我曾作过如下统计:7354+2486这道多位数的加法,可以分解成四道20以内的加法计算;4653×475这个四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式子包含着28项口算,如果其中一次的某个环节出错,对这个式题的总口算次数来说约是3.6%,但对于这道式题来说就是全错!所以只有基本的口算掌握好了,扎实了,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切实地提高计算正确率。
4、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
五、六年级中有许多“出镜率”、“曝光率”非常高的计算式,如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分、小数互化,如:
≈ ,0.8= 等。正方形、立方体计算中的平方、立方的计算,如:12=1 32=9 53=125等。圆面积、圆周长中的乘3.14,如3.14×4=12.56,3.14×8=25.12,3.14×9=28.26等。又如简便计算中:25×4=100,125×8=1000等。像这些常见的运算可以通过强化记忆训练,为计算打好基础。
5、加强计算环节的指导:
这是很多老师都喜欢采用的方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可能在说法的概括上各有不同,但具体的方式还是差不多的,“看”是指看清题目的数据和运算符号,做每一题道时,首先必须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其次是看清题中的每一个数,“看”是做计算题的首要前提,抄题前先读算式,抄完算式再与原式对照一下,这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必备步骤。“想”就是思考,是指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分小数混合的计算是否需要转化统一,化成什么数做起来更容易计算?想运算顺序时还可以让学生说算式,经常说算式对于理解和掌握文字题和应用题有帮助,打下扎实基础。“算”是指动手计算,一步一步的计算递等出最终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演算过程,这时应认真动笔,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一步一回头,把计算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查”是指计算最后的检查验收,我们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的计算完美无缺,有时笔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尽量避免这一现象,在这一步教师就引导学生认识检查不仅仅是查计算过程中的演算,还要查审题、查运算顺序、查方法,是全方位的检查。
6、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少草稿多腹稿是导致计算正确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年级的知识难度相对增加,思维层次多,有相当一部分题靠“心算”是无法保证正确性的,不能再用低年级时的方法,更不能随处草稿。调查发现学生计算错误中有40%是出在不规范的草稿上的,把优秀草稿本在班级中展出,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想提高计算正确率应该先有一本专门的草稿本。同时要规范草稿本的使用,加强训练,比如:草稿也应书写清楚,不乱涂乱划,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检查时能方便明了;交作业时把草稿本一起交起来,批改作业本也批改草稿本,用以督促学生达到巩固的效果。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达成正确计算的条件之一,教育学生书写端正、清楚,检查的习惯也必须加以强化、巩固,除了前面提到的重算一遍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用估算等方法进行计算值的快速检验,例如:15.4÷2.8=0.55,是个明显错误的题,看成15÷3,估得的答案应该是5,所以正确答案在5左右。此外,检查结果与原结果不同时,不要急于更改原先的结果,看清楚、想清楚、算清楚,到底哪一个结果才是正确的,不要因为一时盲目把正确结果改错了。
7、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计算时出错在所难免,但这次错了应该加以改正,下次避免再犯。但是如果学生经常性犯某种类型的计算时,头脑中形成了较深刻的错误模式,纠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学生笔算中存在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进行集体纠错,指导学生利用纠错本强化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思维。对于一些形近的、错误率高的式题,则在全班进行对比练习、辨析练习,克服负迁移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克服强信息造成的干扰,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的能力。如:A×B-B×A和A×(B-B)×A进行对比辨析,25×4和24×5进行对比,7÷和÷7 同时练习等。
总体来说,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应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要有针对性,要精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