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科学教会的不仅是探究,还要兼顾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5-09-24阅读次数:620
 

623,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平台”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活动,近距离聆听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彭香教授的关于《课标修订动向与教学思考》的专题讲座。

围绕科学新课标的修订背景、修订内容、教学实践等方面,彭教授结合国外科学教育框架和自己的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宏观的为老师们解读了对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彭教授还结合课例分析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课程目标的变化。深入浅出的讲解配以精彩的课件让我受益匪浅。

教授在讲座中特别提到了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她提出,当学生在感受、学习了教师缜密的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后,给学生一个仿效这种思维方式的实践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把思维转化为语言,进而转化为可见的实物形式,是思维发展的必然,也是检验思维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的确,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亦贯穿始终。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概念的形成,还是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参与。在以往的教学中,科学探究只停留在形式上,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动手,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探究,这样的科学活动盲目而浅薄。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的激发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在实现科学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思维过程,是有效的思维,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进行知识构建的思维过程。

回到学校,我又和组内老师们坐在一起传达会议的精神,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在有效探究的过程中追求思维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用思维的发展来检测学生的探究行为,是我们科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