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方程教学

发表时间:2015-09-24阅读次数:614
 

  ()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 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 教学新课
    1、 方程的意义
    (1) 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操作天平:
    a 、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 50×2=100) 
    b 、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粉笔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粉笔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20+x>50)
    (3)出示小黑板
    30+20=50 2x+50>100 80<2x
    3x=180 100+20<100+50 100+2x=50×3
    x-18=24 60÷20=3 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生说师在小黑板作记号)
    80<2x 2x+50>100 100+20<100+5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 3x=180 100+2x=50×3 x-18=24 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30+20=50 60÷20=3 
    3x=180 100+2x=50×3 x-18=24 x÷11=5
    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再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游戏练习: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卡片出示)是用“√”手势表示,不是用“×”手势表示。
    6+x=14 3+x 50÷2=25
    6+x>23 51÷a=17 x+y=18
    (6)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刚才我们是从等式中找出方程的。这说明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画,请他们黑板展示并同时说说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将书上的图与学生的图做对比,指出:有时可以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深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很重要性的学习方法。
    2 、教学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出示x+20=100,看了这个方程,你还知道些什么?
    指出x=80,x=80的过程在方程这部分知识中都有特定的名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出示思考题:什么叫方程的解?举例说明。
    什么叫解方程?举例说明。
    ()巩固学习
    我发现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x=3是方程18+x=15的解。()4)3x=0也是方程。()
    5)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6)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7)36是方程x÷3=12的解。
    () 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
    3、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教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503班上时,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接着让学生自学得出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最后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比较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步骤。本节课从课堂效果上来看,不错,因为这个班是我带上来的,课堂习惯比较好,学生的思维清晰,会说。 
    而在502班上时,我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这次,我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11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
    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 2a=18;x=2?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因为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已不再由教师指令性语言来主宰,把选择分类的权利留给学生,无疑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可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课堂的习惯很不好,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课堂比较安静,课后我不断的反思:两个班的教法一个是比较传统的,而另一个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来设计的,为什么反而前者的效果好些呢?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
    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这堂课上完,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教学时间不够,知识巩固的时间太少。有一位听课的教师帮我看了表,方程意义的教学的练习足足用了35分钟。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学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不到位。课后我一直想35分钟花得是否值得?怎样处理知识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关系?”。还有方程意义教学时天平的演示,一直是我在演示,学生在看,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这是我教学设计时就有的困惑,但如果让分小组学生自己操作,教学时间会更加不够。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