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品分析
【创作背景】
《妈妈之歌》又名《阿哈巴拉》,流传于宁蒗县。由于当地的摩梭支系婚姻风俗,民歌中以“阿哈巴拉”为名的很普遍,常用这类腔调演唱情歌或歌唱母亲的恩情。
【曲式特点】
《妈妈之歌》是纳西族“摩梭人”的一首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丽江地区宁蒗县摩梭人聚居区。唱词共三段,第一段以喜鹊的成长对主题作了铺垫;第二、三段是对答式: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唱出了母亲的厚望与对孩子的抚慰,亲切而又感人。“阿哈巴拉调”,在摩梭人的民歌中被广泛使用。全曲为上下句结构,两句都再分作两个句逗。上句旋律主要在Mi—高八度Mi(3)之间活动并结于“Mi(3)”;下句在Sol—高八度(5)之间活动,结于“Sol(5)”,两者的音区是先高后低,而结音却是先抑后扬,相互间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整个音乐进行简练、单纯,上句结尾处的七度下行大跳,下句结束处意外地结于“Sol(5)音,使这首《妈妈之歌》蕴藏了一种不断跃动的艺术活力。
【相关知识】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余者分布在中甸、宁蒗、维西和四川省的盐源、木里、西藏自治区芒康等地,人口约27万。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部分纳西族人信仰多神的东巴教,也有部分人信喇嘛教。纳西族民间音乐共包括民歌、歌舞、器乐三种类别。民间歌曲是纳西族音乐的主体,它有如下几种体裁:“谷期”,一种吟唱歌曲,节奏自由,以高音起唱,并随意延长。题材内容则多为叙事性长歌。“倮北谷奴至”,即劳动歌,纳西人有劳作唱歌的传统习俗,几乎每种活动都有歌相伴。如栽秧唱的“夕独热”、“喂孟达”、拔秧唱的“勒白儿”、收割唱的“窝勒鲁”、舂碓唱的“习碓”等。其他如犁田、采药、织麻、筑墙等也都有专门的歌曲。其主要特点是同劳动的关系较为密切。“都目北夺至”,即婚丧歌。婚俗歌称“思库”,意思是喜歌,恋爱、说媒、婚嫁都唱这类歌。它们有的较庄重,如“四喂喂”、“浓布伙”、“祝婚歌”;有的活泼,如“斯玛达”、“喂娃谷”等。丧歌称“目至”,包括“目布”、“阿力朱”、“喂莫里”、“喂热”等。“格于格止”,即见什么唱什么的意思,是一种篇幅短小、音域不宽、曲调较固定的短歌。如“纳西小调”、“喂哦”、“虚勒”、“三思吉”、“西目至”等。“东巴调”,即东巴教诵经调,结构单一,风格古朴,多为一、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阿伙比里”,是流传于东部地区的一个歌种,又称为阿哈巴拉、阿卡比里、阿卡巴达米,它是东部地区很多民歌曲调的母体,其音阶、调式、节奏形态较为多样,音域宽、速度自由、旋律奔放,内容以思恋、怀念母亲、赞美故土等为主。
二、演奏处理:
1.《妈妈之歌》的旋律是由两种拍号2/4 3/4组成,属于混合拍子,在伴奏中注意左手的节奏一定要清晰,让学生清楚地分辨出两种拍号的区别。我认为,在初学阶段采取柱式和弦伴奏比较好,在学生已经掌握歌曲的情况下,采取半分解式的和弦。
2.特殊环节处理建议(前奏、间奏、过程、结束音):
3.前奏部分利用钢琴高音的清脆、悦耳,弹奏出短促的跳音,可以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能引导学生想象出小喜鹊在树林里、在草坪上飞舞的情景。
4.而后,便可以在钢琴的中音区,抒情的弹奏,这时的音乐效果便大不一样。学生们便会在音区、力度、速度不同的对比下,领会并尽可能的表演出小宝宝、小喜鹊、妈妈的爱不同的音色处理,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演唱处理:
1.初听熟悉民歌演唱的内容:要求学生看着课本中的歌词,听录音播放的演唱,听后议论歌曲所反映的内容。
2.介绍纳西族民歌《妈妈之歌》的背景:包括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啊哈巴拉调”善于抒发对母亲恩情的歌腔。
3.复听本歌。设问:这首歌是由男声唱?女声唱?童声唱?
4.通过音像感性的让学生感受男声、女声、童声音色的基本特征。
5.再次复听,可让学生跟着录音看着歌词轻轻哼唱,以体验母子的深情。
四、生活化教学设计
【课题】《妈妈之歌》
【课时目标】(重点★ 难点▲)
蕴含情感
1.体验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
2.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体验了母子间的真挚感情。
获取知识
1.★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初步辨别混合节拍的不同。听辨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2.▲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阿哈巴拉调”善于抒发对母亲恩情的歌腔。并唱好下滑音。
3.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
提升能力
1.★能够初步辨别混合节拍的不同。
2.▲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 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应用呼吸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1.常规练习
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4.节奏练习: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回顾生活中与妈妈的深厚感情,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环节自然过渡引发问题,有效帮助学生将音乐特点与风格由感性体验自然过渡到理性的理解)
二、新课学习
1.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知道妈妈的心中最牵挂、最关心的是谁?生:自由回答)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回顾生活中与妈妈的深厚感情,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聆听引导学生体验对妈妈的深厚的情感。)
2.放录音,(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妈妈的心》,听后说说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内容?用什么速度演唱?听后交流)
出示大歌片《妈妈的心》听录音范唱两边,学生轻轻跟着录音哼唱
3.四分休止符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0”?板书“0”简单介绍:休止符,音乐中用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就是用“0”表示,“0”是四分休止符(板书)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4.练习:
1)念与拍: ХХ 0∣ХХ 0‖
0 ХХ∣0 ХХ‖
2)再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
3)讨论:这首歌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里状态?
结论:这里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与妈妈心心相印之情
4)竖笛演奏《妈妈的心》旋律
5)学生轻声跟唱(注意四分休止符的停顿)
谈话: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
5.教师范唱
6.分段练唱再连起来唱(教师弹旋律,学生用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跳,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表演《妈妈的心》)
(音乐知识比拟生活化:以故事形式,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得理解。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在音调上节奏的松、紧变化,唱出了“妈妈的歌”、“儿女的歌”使人感到心潮起伏,激动万千,把情绪推向高潮。)
三、欣赏《妈妈之歌》
1.导入:(老师又带来一首《妈妈之歌》,听后说说歌曲又唱了什么)内容?
2.初听(师生交流歌曲所反映的内容。)
3.介绍(师:这是一首云南纳西族民歌,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歌中以“阿哈巴拉调”抒发对母亲恩情的歌腔。)
4.复听(设问:这首歌是男声唱?女声唱还是童声唱?学生交流)
(音乐旋律分析生活化:通过分析音乐旋律的走向,结合生活情景,更形象的感受歌曲的情绪,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鉴赏能力,以图片创设生活中的不同情境,主动参与,有效聆听,从听觉上初步感知歌曲轻柔缓慢平稳的风格特点,为歌曲的情绪作好铺垫。)
5.再次复听
6.学生跟录音轻轻哼唱自已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体验母亲的深情。
(音乐知识比拟生活化:借助图片的作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名族音乐的璀璨。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音乐作品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间的真挚。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通过母子两人的对答,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浅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音乐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聆听,你会发现许多动听的音乐,希望同学们都作美妙音乐的发现者,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
3.听音乐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