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是一首带有描绘性的欣赏曲,所以首先我运用了‘听觉“动”——反复聆听’的原理。首先,初步聆听全曲时,我采用了“下面这段音乐像是在表现什么?”这样的问题,先让学生对所要欣赏的乐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引起学生对乐曲中用木鱼声模拟钟摆走动声这种独特音效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乐曲开始还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从第四拍进入,它刚刚进行了一个乐句,就出现了切分节奏。但它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木鱼在主题出现切分音之后,主题进行到第二句尾时,它像开玩笑似的,也来了一个切分节奏,此后,经常出现这种切分现象。这也就出现这首乐曲欣赏中的难点和突破口——切分节奏。在情感、情景渗透的同时,用聆听的方式,感受、表现这个‘特别的步伐’,“请同学们聆听小闹钟的步伐并反复进行模仿(手势+弹舌)”;
X X X X|X X X X|X X X X|X OX X X|
X X X X|X X X X|X X X X|OX X X O|
|
“为A主题加歌词演唱”
567|1 2 3 1|2 34 4. 5|7 1 2 7|17 12 3 567|
听 小闹 钟打切分音 , 嗒嘀 嗒嘀 嗒嘀嗒嘀嗒嘀,听
1 2 3 1|2 34 4. 5|2 3 5 4|03 2 1 0 |
小闹 钟打切分音 , 嗒嘀 嗒 嘀嗒 嘀 嘀 嗒 。
|
在反复聆听A主题的难点节奏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主旋律。再次,在学生熟悉乐曲A主题的基础上辨别乐曲结构——ABACA的回旋曲式,“请同学们在听到小闹钟走路的音乐时举手表示”,在学生每次举手的同时,教师贴代表A主题的图片,并用这种方式聆听不同主题,最终在黑板上形成曲式结构的示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听+动——看(黑板上的图片)——想(引导他们发现乐曲的结构)。在整首乐曲的聆听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在引导学生用演唱、肢体表演、肢体+声势(弹舌)、肢体+情景词语(如:大懒虫、快起床等)等活动来辅助乐曲欣赏,最后让学生根据乐曲的情景链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现——“完整聆听乐曲,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完成乐曲的表现”,加深对乐曲的整体感受。这些环节运用到了“多维感官灵动”音乐欣赏教学法中‘肢体“动”——体态语言’这一原理。
不仅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歌唱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我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小小足球赛》一课中也采用了其中的一些教学原理。《小小足球赛》是一首写实性非常强的歌曲,足球又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在歌曲中出现了这样几句歌词,如,“球进了大门口;摔了个大跟头”这两句,它们的情绪不同因此旋律走向也不同,学生们通过对比演唱的方式很快掌握了这两句歌词的旋律;又如,“注意,射门;10号,射门”等,这几句歌词是整首歌曲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作为学唱歌曲的关键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个案例体现了“多维感官灵动”音乐欣赏教学法中‘情感“动”——“焦点”抓取’的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