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李红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如何让合作学习积极有效的展开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
专题一: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专题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一般以4人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研究一般来讲,小组由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课堂上需要合作时,只要前两位同学向后转身,即可运作。这样即省时,又方便。由于前后位的限定,每组成员中合理搭配应该都会有相对学习进展较慢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自觉、刻苦,学习进展较快的学生和一般的学生,这样的4人组学习方式能够使组内同同学在学习互动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专题三: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以达到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效果。在此,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关键。
1、困中求通盼合作
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就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取得互求互得,启迪智慧的效果。
2、缺中求全需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如果碰到所涉及的问题知识点较多或需从多方面考虑时,往往表现得思考不够深入,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这不仅有益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更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
3、异中求同要合作
现在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他们渴望自己的观点被采纳,但又不善于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随机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展开讨论,达成对新知的体验。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了解他人的想法。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促进。
4、疑中求解巧合作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对别人的理解或某些常识抱怀疑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进行验证。
因此我们要抓住准确的时机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专题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利与弊
通过这么多年进行的合作学习,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之中,既要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又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以下习惯: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养成学会质疑、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良好习惯
(三)、让学生养成学会组织、学会主持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养成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能动地参与各项探究学习活动,参与质疑解难,大胆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种子在数学活动中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