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
1、从教材来看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科学、思品、心理健康等学科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对于习惯了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怎样适应这种综合课程的教学,怎样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知识背景、教学能力、课程资源意识的挑战。
2、从听课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最大的困惑也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发课程资源,虽然教材图文并茂,但也仅仅是活动的提示,好多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开发。现在课程改革不够完善,教学班级人数多,活动不好组织;教师大多是兼职的,精力有限;加之资金的限制、安全问题都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虽说品生、品社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教材里的很多主题活动要带领学生到教室外进行的,但基于以上的原因,课也只能在教室里上。有的教师还反应,布置查找资料、动手制作、参加社会实践等作业,家长有意见,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家长将目光紧紧盯着应试的几门课。和语文数学比起来,品生、品社的音像资料、参考资料明显少得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教材里的一些探究的科学知识,教师本身也不怎么明白,资料也不好找,讲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践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而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也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四、有哪些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
从实践的层面上也就是可操作性上进行总结,需要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首先就是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职业的人。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事件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种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开发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从而提炼成为活动,让儿童参与到里面去。这其中包括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喜欢的运动项目,关心的电视节目、喜欢的动画片、喜欢的明星、谈论的话题、甚至在孩子们中间流传的流行语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的提问、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的教育经验、教学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以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这些资源和优势,开发成为课程资源。一般来讲,教师经过3—5年的教学实践,都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教师的教育经验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特长技能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唱歌、舞蹈、乐器演奏、表演、朗诵,这都是我们小学老师的特长,应该好好加以利用。教师的谈吐、气质、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地方。还有教学智慧,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体现出来的智慧,比如我们常说的处理课堂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就是一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教学智慧还表现在抓住课堂内外出现的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和条件,此外还有对知识传授的超越,这个超越指的是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去体验周围的生活,形成自己的经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家长和一些其他职业人士的职业背景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科研人员、工人、农民、商人、老人、老革命战士、退休干部、退役运动员和军人、警察等,还有学校的校警、园林工,都可以成为品生、品社课重要的人力资源。
除了人的因素以外,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还有物质资源,校内的物质资源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办公室、图书馆、电脑室、实验室、活动场所、体育器材等,还有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的课程资源。校外的物质资源为学校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具体包括以下几类:(1)公园、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伟人故居等科教机构和德育基地。(2)工厂、农场(田)、社区、市场、银行、公司等。(3)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网络等传播媒体。(4)森林、果园、花园、河流、池塘、野生动物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旅游景点等自然资源都是有待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
五、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第一,充分合理使用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反映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需要;也反映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体现四方面的特点,即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的教学留有余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原有内容的增删、引申、扩展等,也包括创造性地制作教学用具、收集相关资料。要用好教材,首先要熟悉教材,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既要了解教材的结构,又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在结构方面,要弄清它的整个体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内容方面,其中哪些比较难教,哪些地方要作补充、引申,哪些内容不适合学生学习,哪些可以不教。有经验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根据备课的需要进行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研读课程标准。品生、品社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值得教师研读,更重要的是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评价建议也是教师用来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比如关于爱祖国这一内容标准,在品生课程标准里是这样说的“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而在品社中要广泛得多,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国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等等。当你了解两门课在同一主题下的要求不同时,就不会出现将教学内容简单化的倾向。例:《中华民族大家庭》将重点放在了认识少数民族上,而没有放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上。最好将两个标准联系起来读,这样有利于将一到六年级同一主题下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知道不同年级对同一内容要求不一样。
第三,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当老师和学生的经验、智慧、感受、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课程资源连同书本的知识一道进入课程时,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人生过程,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事件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并开发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可以设计趣味性强的游戏,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仅学的轻松愉快,而且学得自愿,效果也比较牢固。例:《祖国真美丽》,教师将教室内的课桌椅打破常规排列,设计并装饰成一列漂亮的旅游车,由学生扮演小导游,头戴旅游帽,手执导游旗,请大家乘车领略祖国的美景。同时配以景色壮观的录象、优美的图片,唤起学生美好的回忆,使其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到祖国壮美的山河景色。《我爱我的身体》,教师组织儿童编排了小表演——食物的旅行。学生自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制作了各种逼真的头饰——胃、肠、牙齿。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面包、鱼、肉、蔬菜、水果、牛奶、冰淇淋。。。。。。在演练中,儿童将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运用到活动中,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双手做,这样符合儿童好动的天性,也符合他们的认知的特点。《水的秘密》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水壶里的水倒出来研究,通过看、闻、品尝、搅动,很快掌握了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再通过实验;酒精灯加热冰块,突破了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一起找秋天》课堂中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了苹果娃娃、豆子粘贴画、叶子贴画等工艺品。有的同学画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秋天的图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课程资源,就看教师是不是一个有心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中有一段视频,学生在小饭桌吃饭的情景,有的同学吃饭前不洗手,有的同学见着自己爱吃的菜就端到跟前,有的吃饭挑来拣去,还有的吃饭时大声喧哗,吃完饭后有的同学又蹦又跳地跑了。视频所反映的学生所犯的错误完全源自生活,一是不知道如何搭配食物,吃得有营养,二是不懂得文明用餐。教师很好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事件,开发成了课程资源。
第四,要积极改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里要树立转化的思想。很多活动如果集体带出去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比如:寻找春、夏、秋、冬可以从校园的花草树木入手。要了解植物生长的秘密,可以从阳台上的花盆种植开始 ,进行对比种植(空气、水、阳光)。旅游、参观活动可以由家长陪同孩子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可以分组轮流进行,这样不会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
第五,充分开发利用校内物质资源。比如:教室里桌椅的位置我们可以进行变换,可以把桌椅拉开,留出中间的位置。也可以拼成四人一组或八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还可以将桌椅围成圆圈。还可以利用图书室、阅览室查找资料。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在室外上品德课。多媒体教室也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的物质资源。
二、注意利用校外资源
第一,就是和家长等人员的沟通和合作。有些活动在学校不好开展,如中秋节,有的老师给家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给家长介绍了中秋节,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中秋节,并且给家长致以中秋节的问候,然后让学生回来交流,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另外我们还要让家庭生活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教育孩子珍爱家庭、孝敬长辈;教育学生自理自律,勤劳俭朴;教育学生学会交往,健全人格。
第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方式有:一是把校外资源用于校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人员如工人技师、各方面的专家请到学校来给学生上课,也可以把相关的物质资源用到教学中来。二是把课堂搬到校外去,让学生在外界的自由中观察、记录、欣赏和思考。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把课本的学习和时事结合在一起,也和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符合儿童全面发展知识的理念。如我们航天英雄扬利伟到香港访问时,香港的中小学停课看“神舟五号”的发射,让学生与英雄面对面交流,听扬利伟做专题报告,在香港掀起了一股“航空航天旋风”。香港人把“神舟五号”的发射和回收过程当作一部活生生的教材,给学生上了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教育课,这种效果是课内教学很难达到的。
总之,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资源。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