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两年的科学实践,我欣喜的看到了学生们在学习方式、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转变。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两岁的孩子常常指着天空、大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孩子是天生的问题专家。但我们的学生从刚刚入学时渴望的眼眸,到渐渐对单调划一的学习感到厌倦,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课堂,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
俗话说的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思起源于疑,学和问总是紧紧相连的。还记得刚刚承担教学任务的一节课,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校园的树下,问他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我,没有人回答。我拍了拍身边的大树“这是什么?”“大树。”只有几个孩子小声的回答我。“让我们靠近它,再看看还有什么?”“让我们蹲下来看看”,“仰起头看看”……渐渐的,学生们兴致高了起来,他们发现了以前不曾仔细注意的内容。孩子们说:“老师,我从没有这么仔细的看过一棵树。”“老师,这里为什么有一块鼓起的疤?”“它几岁了?”“它有多粗?多高?”“为什么树干上面有粗细不同的裂纹?”……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提问,一个问题引起两个,问题又激活思维,原来一潭死水的课堂立刻掀起了兴奋好奇的热浪。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学问,首先就是要学会问,问题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蚯蚓为什么在下雨后出来?”“小乌龟吃什么?”“人的指纹为什么不一样?”“秋天为什么会落叶?”我们的孩子在科学课上、在课下、在生活中,不再死记硬背,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二)知识接受方式的转变。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天生的探究本能,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兴趣去探究。儿童的心灵世界是蕴藏着巨大的探究潜能的,会不断产生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冲动,以求转化为现实,这就是自发的探究。他们不再甘于“听”老师讲授,而更加投入到自主探究中去寻求答案。例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的锣、鼓、钢尺、橡皮筋等物进行发生和不发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振动产生声音,并进一步用音叉进行验证。“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他们小组合作,自己讨论实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动手探究实验,最后交流研究发现和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去“动手做”,体验科学。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会心灵手巧。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斯朗格说得好:“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应当致力于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亲和的情境。受情境的暗示,儿童不由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想象的翅膀会情不自禁的张开——自发的探究就这样启动了。”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凤仙花的成长记录、蜗牛的观察日记、恐龙家族的知识……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认识和体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最终让学生用科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正像我国著名自然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说的那样:“每一堂科学课要像一个石子投在一片平静的池塘里,产生一圈一圈的涟漪。”实验教学两年来,我和学生正在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成长;学习科学,亲近科学,使自己的生活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