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合作学习我之想

发表时间:2015-11-18阅读次数:44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我已进行半年了,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有课例、教学反思、教案、过程性检测和理论上的阐述, 从上述的资料中已经可以很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水平和实效,而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发挥、体现、延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平台。我对合作学习也有以下几个想法:

一、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

1.计算教学中计算法则、原理。新的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安排是系统的,螺旋上升的。比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就是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延展知识结构的储备,所以当新的教学问题情景出现的时候,可以在提供旧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尝 试。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的尝试结果肯定会出现不同情况,甚至有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果。在我们班学生进行尝试的时候,我进行了巡视,全班32名学生,在进行第一次尝试计算的时候,有4位学生的尝试是不成功的。针对多数学生已经尝试成功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助、辅导几个尝试不成功的同学,比之教师在全班集体纠正,效率来得要高,对这几个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来得小得多,更重要的是,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辅导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

2.几何图形知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要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从中发展空间观念。这些新的要求已经非常明显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几何图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生活经验,但是都是非常直观 的,不能脱离具体物体情境,在抽象程度上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先进行独立尝试,然后根据自己尝试的不同层次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从各个方面完善、丰富对某一形体的认识。比如,角的认识,学生在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角的感性知识,知识没有上升到概念的深度,没有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教学是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角,这还知识感知阶段,但是相对于找物体中包含的角,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在自主尝试、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始在小组里讨论这些用不同方式表现出的角有什么特征,学生结合自己的自主学习,就可以得出角的一些显性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最后总结出角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1.根据教师的讲解能够提出教师讲解中不够全面的质疑问题。教师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把学生对于某个问题的所有出现的可能都预见到。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对某个内容讲解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的表现,有没有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是否思考教师讲解的内容并加以分析,甚至能提出质疑的问题。

2. 能够以清楚、明晰的表述帮助小组里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解决困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他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就会各有不同,有的会顺利完成,有的在经历几次之后也会成功,而有的则无法尝试出。这个时候,教师既不能为了几个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全班讲解,削弱大多数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不能置这些有困难的学生不顾。这个时候,是进行小组学习的最佳时机,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成功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帮助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自主学 习能力强的,不仅能敏锐地发现那些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而且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是错的,怎样做就是对的。甚至还会出相似的题目给他们再练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 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