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6-04-18阅读次数:45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价往往左右着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以学论教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单纯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其性质是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当前随着《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值得我们思考:

 一、明确评价目的 

 注重评价实效 现在教学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主导作用任不可忽略,在教学中要预设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评价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每次评价都要有所收获,不要偏离目标或放任自流。教学评价过程要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比如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城乡学生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作为引路人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评价,但不能因为在农村这个问题不突出就不进行教学评价了。总之,在每次进行教学评价之后都要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中,引导学生会辨析,有明朗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评价形式多样化   

注重学生参与 打破教师主体格式,创设学生、家长主动参与氛围。教师要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带动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和社会的很多观念也左右着孩子的认知,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需要以家庭社会和学校为背景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家长和社会人要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学习的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有效的开展学习。比如在《善待他人》《诚信是我的朋友》《我与左邻右舍》《集体荣誉在我心中》等教学效果评价中,只有结合家庭和社会人的参与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活得良好的认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与友同行》等学习中,要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