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本节课里,老师并不是把平均数当作除法计算的应用,也不是只把它当作简单的应用题来处理,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平均数含义,更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的理解和对它的实际应用的认识和体验。教学中老师力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通过对平均数的预见和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思维,提高整体把握数学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数学交流。
1、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节课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2、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老师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擦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问题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学生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中初步窥见其趋于平均值的必然规律,从而把握事件的倾向性,学生在主动思维、经历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也得以培养数学意识。
3、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让学生在观察、实际操作和演算过程中学会求“平均数”,运用“平均数”。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