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论小学数学测量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6-05-18阅读次数:726
 

“度量意识”、“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重要数学素养是测量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测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验、释放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注重亲历体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策略。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释放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注重亲历体验,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度量意识  空间想象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图形与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包含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测量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1-6年级。[1]测量是把待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物体的属性具有了量化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体可测量的属性,如周长、面积、体积等。可以说,测量为数与空间几何之间的联系架构起一座桥梁。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度量意识”、“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重要数学素养是测量教学的核心任务。[2]为使这些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在测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验、释放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注重亲历体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策略。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度量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1)联系实际生活情境,培养统一单位的意识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的《阿福的新衣》为例,首先,老师利用书上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说得有道理)

师:你知道一拃怎么回事吗?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两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就是一拃,同样都是三拃,老师的一拃大,你的一拃小,所以结果不一样,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衣服做小了,多可惜呀!怎样才能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生:用尺子量

师: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小徒弟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非常感激你们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测量的标准必须一致。

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新课程提出: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1]估测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索创造的欲望。本着这一理念,可以创设量黑板长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学习的欲望。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为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奠定基础。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利于培养他们的数感与创新精神,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估测的重要性。

3)注重知识运用,在综合运用中培养学生测量的灵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1]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测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并发展灵活地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的切入点很多,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学习的测量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运用灵活的测量方法,得到准确的测量数据,呈现最终的测量结果,从而达到“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目标。

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凳子的长”等三种不同的测量对象,让学生选择“用拃测量”或“用步测量”,使学生体会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用拃量,比如测量凳子的长、黑板的长等;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则可用步测,比如测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等。当然这些长度都可以用尺子量。学生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更好的建立长度观念。

(二)重视学生的经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在教学中,将课堂中的几何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找到它们的连结点,尽快地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几何本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下面是青教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

生:我想选择那张小的,因为那张纸的面小。

师:同学们都认为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张小的来涂,是吗?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现在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在哪里?铅笔盒的面呢?(生摸。)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再摸一摸练习本的面,课桌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谁想再上来摸一下黑板的面?(生摸。)感觉怎么样?

生:太大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面和窗户的面哪个大,哪一个小呢?(生答。)

本环节中,教师将学生熟悉的书本,黑板,窗户等素材引入到教学过程,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观察,涂一涂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又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从而发展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三)释放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式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因此在测量教学中通过充分释放课堂的空间,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展开大胆的想象,从而培养合情推理的能力。

下面是青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的一段教学片段:

师: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明”,现在我们就用科学家的头脑来猜测一下,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怎样计算?

1:我认为是底面积乘高,因为我们以前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

2:我认为是底面积乘侧面积。

3:我认为是直径乘高。

师:这些猜测对不对呢,需要我们去验证,现在小组合作,想办法验证,并准备汇报。

在本环节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大胆提出假想,既让学生实现了创造性的学,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验证假想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注重亲历体验,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1]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皮亚杰也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学习。”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得出的认识比其他的方式要清晰,同时激发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不竭的动力,成为进一步思考的源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比、内化、迁移也发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下面是青岛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厘米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1.估一估。

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一估课桌有多长?(学生用两手比划)

2.量一量。

师:如果不用手比划,你有哪些方法能说明课桌有多长?请各小组量一量,说一说。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索。

师:请把你们的做法和发现告诉周围的小朋友们,好吗?

生:我们小组是每人选一样东西来量,量了之后发现课桌有3个文具盒长,课桌有3本书长,课桌有5拃长,课桌有4枝铅笔长。

3.议一议。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真了不起!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大家的桌子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呀,为什么桌子一样,可他们说的数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如果用一样的工具来量,就不会出现不同的得数。

师:请大家用相同的工具再试一试。

师:你们真了不起!只有测量的工具相同,得数才会一样,所以要统一测量的工具。

在本环节中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的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规律”的认识过程,自己得出了需要统一测量工具的想法。

(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也就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鼓励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是青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片断。

小组合作,验证学生猜想的结论。

1)数方格的方法

生:我们小组是数方格数出来的。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边指大屏幕,边数:123……22把不满一格的合起来数。这两个格合起来是2324……28

师:像这样把不满一格的合成就好数了。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有281 cm2的小方格,它的面积就是28 cm2。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还有哪个小组也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2)转化的方法

生:我们小组是把平行四边形沿着这条高剪下来,拼过去变成长方形。我们量了量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8 cm2,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28 cm2,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8 cm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28 cm2吗?

生齐答: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剪拼的都是这一块,没有变,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整个图形在剪拼过程中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8 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28 cm2。这个猜想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师:仔细观察,同学们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为什么要变成长方形?

生: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这是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新知,把旧知转化成新知的方法叫做“转化”。转化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方法。

师:你们是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就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本节课中,在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现不同的想法时,激发学生明确要进行操作验证,而在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时,学生没有拘泥于一种方法,例如数方格的方法、转化的方法等来证明结论,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变通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测量教学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能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学情及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