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分析计算错误,落实以学定教

发表时间:2016-05-18阅读次数:429
 

分析计算错误    落实 “以学定教”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发现,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前提下正确率却较低,练习后,仍改观甚微,个别学生甚至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了抵触情绪。四年级数学知识中计算占了近50%的比重,面对这种状况,我在反思自身教学的同时又多方沟通,发现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计算错误归结于“粗心”和“马虎”所致,也发现其实学生也想做对,但每每计算时,越小心翼翼反而越错,非常郁闷,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很受打击。

    在分析了81名学生计算的错误原因后,把四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归成两个方面:
  
(一)知识性错误

    1、缺乏扎实的计算技能。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口算不熟练,如5+7133×9=1824÷8=4;二是四则运算顺序混乱造成计算出错:如75+25×2=2036÷6×72÷9=48;三是笔算竖式书写不严谨(如数位未对准),造成计算出错,如例:185×64

2、法则不明确,算理不理解。如:在计算“499×3=  ”时,因学生对“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算理掌握不好,造成了计算错误。  

(二)非知识性错误

 1、注意不够稳定

    如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如例:

2、感知粗略笼统

例如把“6”写成“9”,把103看作是108,把1791抄成1971,把“÷”写成“+”等等。

    3、思维定势的干扰

   如因为9+0=9比较简单,所以造成9×0=9的错误;因为25×4=100比较熟悉,所以导致24×5=100的错误。

结合学生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如下防范学生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增强学生计算正确的愿望

(二)强化计算教学的首次感知

    在教学计算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方法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动脑,让眼、耳、口等多种感知协调“作战”,强化信息的接收和记忆。

(三)重视常规训练,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一是正确审题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一读、二看、三想、四算”的习惯;

二是认真书写习惯。要求学生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洁净(草稿也要求字迹清晰);
三是仔细验算习惯。

四是及时纠正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素质。

    练就扎实的计算基本功,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表内乘除法,能凑成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口算达级”、“限时计算小竞赛”、“计算达级”等专项训练

    行之有效的计算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时刻反思,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数感,开展有针对性的计算教学,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错误,才能落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并正确计算”这一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