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美术教学使我们过多的注重知识和技能,把学生圈在学科中,单调乏味地学习美术,隔断了他们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十分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生活,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激活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在教学中注重将美术教学生活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让他们的心与生活连结在一起。鼓励他们用充满童真的艺术语言表现生活,赞美生活,使他们在描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丑,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用春天的色彩》一课中就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播放“春天在哪里”,师生共同合着旋律唱了起来一边唱一边挥动着手。(结合音乐知识)
师: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院子里,春天在树上,春天在草地上,春天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好吗?
生:好。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来到花丛旁,来到草地上,围坐一圈,学生被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里,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春天的色彩吗?
生:我们来到草地上,春风把小草吹绿了,春天是绿色的。
生:天空蓝蓝的,云儿白白的,春天是蓝的。
生:春天来了,花儿开了,五颜六色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
……
师:春天的景色真美好,我们能不能用语文课中学过的知识来描述春天的色彩?(与语文知识相结合)
生:春天的色彩是蓝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绿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红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万紫千红的。我还知道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日》,我给大家背诵一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其他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我知道《春晓》。
生:我知道有一首诗叫《草》,还有一首叫《咏柳》。
我会背,我还知道……
将课堂搬到室外,通过“感受——拥抱春天”,“发现——寻找春天”“描述——表达春天”三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自然地流露出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从这些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感受。虽然,他们的表达不尽准确,但确是实实在在地发自他们的内心,是真情流露。我们要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将生活这个知识的聚宝盆引进课堂,将课堂融入到生活只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美术生活化,使学生将美术当作生活来学习,来研究,来体验;使新课程产生无穷的动力和生命力,使新课程更丰富,更完善。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课堂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