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效果的预设,是数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数学活动的进行有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同学生个体间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体,其各智能的发展程度也不大一样,所以针对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成了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差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体现差异性、挑战性,并且是通过努力可实现的。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前测的前提下,设立的目标都应是具有挑战性的,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的,并且能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最大限度的契合。
如此才可以促进学生顺利由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对于同样的数学知识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千以内的数,会读、写千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低、中水平】
2.依靠生活经验及情境迁移类推新知识的学习,认识千以内的数,并拓展数位顺序,能直接说出数的组成。【高水平】
3.经历用千以内的数表示事物数量的过程,感受大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千以内数的大小,建立初步的数感。【中、高水平】
4.通过用数来表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高水平】
这些目标从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分层分析,更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也更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