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 打造高效美术课堂

发表时间:2016-10-08阅读次数:440 作者:郭琳

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  打造高效美术课堂

郭琳

《美术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段描述充分说明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课堂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

美术源于生活。要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将生活世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感悟生活,感悟美……

一、表现生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新课程

美术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去选择素材,处理教材,组织课堂。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实的、鲜活的。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技能传授,而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生活学习,要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享受乐趣,放大生活,丰富体验,用艺术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丰富多姿,激发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美术新课程中。在四年级美术《学画农民画》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片断:

师: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农民画,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讨论一下农民画中的花纹与色彩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研究讨论。师与生共同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

师:你们在交流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花纹:生1:农民画的花纹是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动物等形象,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形象来打扮作品。(展示作品,介绍特点)

色彩:生2:色彩艳丽,对比鲜艳,具有喜庆的意味。

每幅画面都根据内容确定主色调,如红、黄、蓝、绿等,其他色则起陪衬、点缀作用。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点击多媒体,展示农民画作品介绍)。本课要让同学们知道农民画 是表现农民的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虽然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和装饰,但都是来自于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分析农民画作品就可以深入浅出的是学生自主发现画面中的场景装饰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花花草草常见的东西。培养学生发现美运用美的能力。在农民画的色彩上将先前所学习的原色知识迁移过来,平日里的红色黄色等喜庆的颜色在农民画上都有运用,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孩子的启发来源。

通过研究本学科的各学段的教学,我们了解了美术领域的拓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有关课程内容,更加明确了何谓生活化的定义,为研究指明了方向。美术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依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利用生活素材,构建生活化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课外的美术学习活动 ,体验美术的知识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教学方式。

、植根生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

美术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素材是美术课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使课堂充满了生气、活力。而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对学生充满着希望、好奇、乐趣,生活中的玩耍、游戏、随意涂画对于他们来说是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在实际教学中,将现实生活拉到学生眼前,以生动的影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像,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他们的好奇、求知引进艺术的殿堂。在讲授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但它藏在袋子里,想见见它吗?(卖一关子,引起学生好奇。)

生齐:想。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好吗?请一位同学上来与它握握手,然后将它画出来。

(学生都举着小手,想上来一试身手)

一位学生上台摸,并将摸到东西的画在了画板上。

生:这是一条直线。

生:是线条。

师:对,是线条,我们把它请出来见见面。(拿出一段黄色的电线)

师:它的名字叫“线条宝宝”,我们跟它打个招呼。

生:hello,线条宝宝,(hi 线条宝宝,你好线条宝宝。)

师:“线条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节目,叫百变线条。

教师将线条弯成拱形,曲线,折线,螺旋线等。

生;太神奇了。

生:真神了,太好看了。

生:真神奇,真漂亮。

师:我们一起进入线条的世界去瞧瞧。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水纹、烟花、蜘蛛网、叶子、玻璃幕墙、铁艺门窗……

师:生活中这么多美丽的线条,细心的小朋友都找到了吗,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线条?

生:从玻璃墙那张画中我找到了直线。

生:雨点落到水中的是波浪线。

生:海螺上面有一圈一圈的螺旋线。

生:下雨时闪电是折线。

生:体操队员舞动的绳子是曲线。

师:观察地真仔细。这些线条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点出题目)

从这个片段中,通过学生的“摸(触摸、感受)、画(表现)”,教师的“演(变换、)、展(欣赏)”再到学生的“找(发现、探索),说(评述)”这一系列活动,自然地引出线条这一抽象的事物。在线条形状的变换之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线条的变化,体会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效果,在自然景色和运动中寻找线、发现线,使线条由抽象化→具体化→形象化,为后面的“听音乐感受线”,“用画笔表现线”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们也可以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如《餐具造型》一课,设立“过家家“的游戏,过一次快乐的大会餐,用彩泥做出饺子、蔬菜等物放在餐具上,邀请老师和同学一起“品尝”,比一比谁的餐具造型新颖、做工精巧。既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又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将生活中的事物用影像、场景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美的事物。

三、赞美生活,激发情感,激活学生丰富新课程

传统的美术教学使我们过多的注重知识和技能,把学生圈在学科中,单调乏味地学习美术,隔断了他们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十分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生活,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激活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在教学中注重将美术教学生活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让他们的心与生活连结在一起。鼓励他们用充满童真的艺术语言表现生活,赞美生活,使他们在描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丑,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用春天的色彩》一课中就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播放“春天在哪里”,师生共同合着旋律唱了起来一边唱一边挥动着手。(结合音乐知识)

师: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院子里,春天在树上,春天在草地上,春天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好吗?

生:好。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来到花丛旁,来到草地上,围坐一圈,学生被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里,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春天的色彩吗?

生:我们来到草地上,春风把小草吹绿了,春天是绿色的。

生:天空蓝蓝的,云儿白白的,春天是蓝的。

生:春天来了,花儿开了,五颜六色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

……

师:春天的景色真美好,我们能不能用语文课中学过的知识来描述春天的色彩?(与语文知识相结合)

生:春天的色彩是蓝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绿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红色的。

生:春天的色彩是万紫千红的。我还知道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日》,我给大家背诵一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其他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我知道《春晓》。

生:我知道有一首诗叫《草》,还有一首叫《咏柳》。

我会背,我还知道……

    将课堂搬到室外,通过“感受——拥抱春天”,“发现——寻找春天”“描述——表达春天”三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自然地流露出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从这些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感受。虽然,他们的表达不尽准确,但确是实实在在地发自他们的内心,是真情流露。我们要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将生活这个知识的聚宝盆引进课堂,将课堂融入到生活只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美术生活化,使学生将美术当作生活来学习,来研究,来体验;使新课程产生无穷的动力和生命力,使新课程更丰富,更完善。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课堂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