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动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发表时间:2016-10-09阅读次数:422 作者:李淼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为目的,为学生今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参加生产劳动打下基础。怎样才能有效的实施好劳动技能课?从教学《学做鼠标护腕》中,我有以下思考。

一、教师充分熟知所教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学做鼠标护腕》是一种技能练习活动,强调衣物缝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为了上课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我的备课分两步走。首先,熟悉制作鼠标护腕的工具和材料,并着手进行制作。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制作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发现制作中的难点、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是制作范例鼠标护腕,好让学生在课堂中研究。

当然,和其他课型一样,在劳动与技能课中,我们要准备上课需要的相关材料。教师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或收集图片、录像、投影等。这些材料用在课课堂中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制作欲望,用在课中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从而诱导创造性思维。

二、             构建劳动技能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制作类课技能性、实践性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我在本课中使用了劳动技能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观赏激趣——探究发现——教师演示——动手实践——展示评价——延伸拓展。                

“观赏激趣”这是课的导入环节,我通过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本节课要制作的物品,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发现”中小组合作,拆拆看看,研究鼠标护腕是怎样制作的,都需要什么材料。

“教师演示”,指导制作顺序和方法。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年龄和教材难易不同灵活处理。如中年级教学或指导难度较大的制作课时,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同步进行,即教师一边指导,学生可以一边实践;对于高年级学生或难度较低的制作内容,可先由教师整体介绍制作方法,再由学生动手制作。

课堂中,我感受到简明恰当的板书能对学生制作实践活动起到有效的指导提示作用。板书应包括操作步骤及动作要领,结构完整,直观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在独立操作时起到指导和提示作用,如提炼文字、流程图(可配少量文字)、或当堂简笔画,实物展示等都是制作课常用的板书形式。

“动手实践”是本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尤其遇到学生有困难,教师需要在巡视中加强个别指导,教师应注意细心观察学生操作的步骤方法是否正确,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确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排除技能训练中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使教学重点得以落实,难点得以突破。对练习中表现突出好的学生,教师也要注意因材施教,使之能有新的收获,使其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为评议工作做好具体准备同时协调好学生中的短缺材料。除个别指导,同桌协作外,小组合作等全体力量也可以在课堂中发挥作用。

“展示平价”在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制作品后,要及时组织展示点评,可采用学生评、教师评结合的形式。评价的尺度要宽,抓两头,带中间,以成功激励、激发信心为原则,以鼓励为主,充分发现优点,优秀作品可让作者谈谈制作经过体会,对动手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作品,要寻找、发现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热情鼓励,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自信,形成学生动手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延伸拓展”仅靠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难以学会和巩固一种技能的,必须要在生活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训练,教师在课的结束处可安排课的延伸拓展,将教学活动引伸到课外、家庭。制作过程也会由于工具、材料和作品局部的变化产生制作技能的迁移,形成能力。有些制作还可进行学科延伸,便于形成教育教学合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技能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反复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唯一途径,在这里,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劳动与技能课更有效。

劳动与技术制作类课教学是学校创造教育的良好载体,绝不能以学生能制作某一个食物,掌握了某一项劳动技能为终极目标,要把激发学生对书本范例作品的创造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教学中,学生在学到了某方面基本技能后,还想创造出自己更满意的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善于创设情境,提出新问题。在《学做鼠标护腕》一课中学到的许多针法,就引导学生可以在做其他手工,或在生活中使用。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时代赋予劳动与技术教师的职责,但不要对创新教育看得很神秘,要知道,创造不都是高层次的,它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创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并不是要他们搞发明创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想到别人想不到,只要不去重复书本和教师及同学们的想法,哪怕一个小小的改进也是一种创造。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劳动与技能课程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它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发掘,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