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6-10-14阅读次数:1190 作者:张丽慧
      本案例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问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稍复杂的应用题后学习的,学生已经能独立分析并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本课继续学习稍复杂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个别学生往往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乘法计算)来分析问题,看到类似的分数问题就不加思考的用乘法来解决,因此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形。 

,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对原先错误进行了自我否定,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适应了“学”。

一、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负迁移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给出的。但问题若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则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进行的。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这就是“堵和疏”的关系,然而,负迁移往往是防不胜防的。学生由于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是他们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对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们的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改正题目的错解,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去碰撞思维、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增长智慧、学会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为避免学生出现上述错误,教师经常设计如下单项训练:根据“杨树比柳树多”,要求写出数量 

关系式:柳树棵数+柳树棵数=杨树棵数。然而,事与愿违,一旦给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仍有相当部分学生不沿着老师给定的轨道思考,错误的写成乘法计算。对于负迁移,疏优于堵,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巧用,即把负迁移的结果作为教学资源。学生学习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包括错误资源)的眼睛。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负迁移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的好办法。上面的教学中,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课前已经预计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但却没有进行预防,更没有先教,把正确的思路硬塞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尝试计算柳树棵数。学生自己对尝试中算得的柳树棵数棵产生怀疑: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杨树比柳树多”能否理解为“柳树比杨树少”呢?柳树到底比杨树少几分之几呢?这些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思维积极性高。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又都积极参与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中,并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实现认识的再提升。

学生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充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到了多种解题方法,整个学习活动,学生思维积极灵活,富于创造。认知过程就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去伪存真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的思维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在学生想出的众多解法中,有些方法都是教师未能预想到的。像在本案例中,学生出现用除法、用方程、用比例解决,这是老师想到的,学生错误的用乘法解决这也是老师想到的,但是在错误的背后,学生想到,这是老师没想到的!正是由于有了一 

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自由徜徉、不断碰撞,所以,才有了独特的思维、创新的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了认识的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