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品德学科提问小窍门

发表时间:2016-10-16阅读次数:383 作者:于彦

关于提问分类  

1. 许多年来,为如何将提问分类而形成了许多方案。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分为两个大类:低水平提问与高水平提问。  

比较方式

   低级提问

高级提问

所需知识

用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

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

思考

  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判断时比较容易

需要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根据提问的意图做出判断

答案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对或错

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性,或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些

具体分类

回忆

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低水平问题能产生学生适度的智能需求,特别是当教师只要求学生们进行知识水平的学习和综合理解水平的思考时。而高水平的问题需要在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上进行更为复杂的思考。  那是不是在教学中不需要这种低水平的提问,而都应该设计成高水平的提问方式呢?

    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等方面来说一说:一节课中既有低水平提问,也要有高水平提问。

    2. 根据能否激发学生的回应,可将问题分为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两类。  

    ⑴其中能引起学生积极回应并使之参与到学习中的问题属于有效提问。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文本,还取决于情境、问题的对象和呈现方式。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⑵无效提问则是指那些不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回应的问题,比如提问方式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或太小等等。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激情澎湃,慷慨激昂,而学生 却任凭 老师怎么问,怎么组织,使出浑身解数,就是那样死气沉沉、无动于衷、一脸茫然。 

     所以说,教学中一定要避免那些无效问题出现,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失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也就注定了教学的失败。所以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问题。

上一条:班级小组评比下一条:移多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