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统整

发表时间:2016-10-21阅读次数:480 作者:王隽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统整
  关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仁智各见。课程是教学的科目,课程是学习的进程,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而在一线教师的眼中,课程又是什么?从理想的课程到可能的课程,从可能的课程到现实的课程,在教、学、研中,我们收获着个性化的理解。 
  、源自一种觉醒――让教者从系统视野出发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世界是众多关系的集合体,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需要建构关于数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过程的系统视野。 
  (一)数学世界中的木林森” 
  数学世界对于教师而言究竟是什么?是一棵葱郁的大树?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还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一叶障目者有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者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进行分类,那么对应的分别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教育理论积淀日益丰厚、教学经验逐步增长的同时,决定着数学学科本质导向的学科知识却常常被人淡忘。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不仅要系统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跳出小学视域对几何学、代数学、概率论等有所了解;不仅要知道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还要能明了知识的核心思想、来龙去脉与教育价值。 
  (二)儿童视域中的点线面”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体――儿童。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每一个儿童的数学学习都是基于自身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儿童学习什么,还要关注儿童怎样学习,以及如何促进儿童积极学习。需要教师明确儿童成长的关键点,明晰儿童认知的发展线,明辨儿童发展的立体面,让数学伴随儿童发展、陪伴儿童成长。 
  (三)教学空间中的长宽高” 
  教学空间不应是闭塞的,而应是开放的。教学过程不应是线性的,而应是立体的。儿童学习的数学不应是数学知识的简单汇集,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原味解读、数学学习的原态发生、数学思维的原质提升,构建出具有数学教学意义的立体空间。通过拉升长度(研究的时效性)、拓展宽度(学习的延展性)、提升高度(数学的思想性),构建出独富数学特质的长宽高三维教学空间,使得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滋润和生长的力量。 
 、源自一种行动――让课程从实践深处创生 
  从的课程到的课程的转变,是教者中心到学习者中心的转变,是从教材中心到学习载体的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教者与学习者在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 
  1.条状重组 
  将教材中零散的内容纵向打通,根据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序列,重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点,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形成一个易于使学习者学习与掌握的贯穿多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在进行条状重组时,既可以跨课时进行重组,也可以跨单元进行重组,甚至可以跨学期、跨年段进行条状重组。  
  2.块状重建 
  与条状重组相对应的则是块状重建。将教材中零散的横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点,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类比迁移,从而把握特征形成结构。块状重建,以思想方法统领内容体系,以思维方式统领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