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统整:从理解到行动
一、从“学”的课程到“研”的课程
从“学”的课程到“研”的课程的转变,是学习者中心到研究者中心的转变,是从学习内容到研究载体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更彰显学习者、研究者的本体作用,更强调作为人的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
1.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的沟通
教材内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同时又是人类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与抽象。数学中的规律、性质、概念、定义、法则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沟通教材内容与生活世界,意义在于实现“形式化”思维的质性提升,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数学地”思维。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实,发展数学问题,揭示数学概念,归纳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逐步感悟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如:前例中认识小数就可以借助生活现实重组内容,基于现实经验认识小数的产生,同时基于十进分数的含义,借助价格单位及长度单位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单位正方形到单位线段的抽象,进而过渡到数轴,引导学生将单位线段平均分成十份,一百份,一千份.....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在此过程中,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基于生活,又上升为模型。
2.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链接
儿童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而是带着生活中各种各样对于数学的理解进入课堂的。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已经收获了很多带有数学味儿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发展了许多非正式的数学认知。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家庭、公园、超市都是发生数学学习的天然课堂。虽然在此过程中儿童获得的经验不一定是完整和科学的,但基于“街头数学”建构“学校数学”体现的是对学生经验的应有尊重。学校数学学习就是让这种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连接,将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发生有效链接,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经验系统,形成更为科学、正确、丰富的认知结构。
二、从“研”的课程到“创”的课程
从研的课程到创的课程的转变,是课程实施者到课程创生者的转变,是从课程内容转换到课程体系重构的转变。这样的一种创生,不仅属于敢于开拓的教师,也属于敢于创造的每一位学习者。
1.做好课程统整的加减乘除
课程与教学究竟是什么?当很多人还在做着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作为课程研究者的教师已经开始描绘属于课程的美丽螺线。北京星河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以100道典型数学问题作为主题,囊括小学数学的应知应会。而在语文界,一个星期学完一册教材早已不再是新闻。无论是怎样的改革路径,在统整课程中,创生课程需要做好加减乘除。
2.创新数学课程的主题单元
课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选定,更为宏观是在融通内容、融合经验、融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单元构建,从而推进系列化的学习与系统化的研究。从主题单元的产生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生长式:以知识本身的生长为线索,另一类是主体探究式:以学习者的关注点为线索。
课程研究无止境,课程统整有境界。钟启泉先生在《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中写道:“课程因被窄化为‘公共的知识’和‘预设的计划’屏蔽了儿童与其生活的交往;教学因被固化为知识传递的特定程序与步骤泯灭了师生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学习因被矮化为机械的接受和训练放弃了儿童应有的自主且负责任的创造性行为。”而我想说,在追寻课程与教学本真意义的路上,理想不会虚化、课程不会窄化、教学不会固化、学习不会矮化、儿童不会物化,每个人――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在统整课程,又或者他们本身已然是课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