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评价反思策略

发表时间:2016-10-26阅读次数:864 作者:汪文茜
 

评价反思、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价值。

解决问题以后,学习者还应主动对自己的求解过程和结果自觉地进行反省、检验与评价。美国学者波丝纳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因此在解决问题以后,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

(1)动手操作:

师:怎样用摆的方法求体积?生摆小立方体。

(可以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数一数有多少个,就知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了,也就知道它的体积了。)

学生思考:摆每个长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分别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回答后,将表中“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下面写上“体积、长、宽、高”及相对应的单位。)

2)归纳结论: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动笔算一算)学生汇报。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验证结论:

师:同学们通过拼摆、填表、思考、观察、讨论并归纳出结论,大家非常聪明,但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通过讨论,得出用测量——计算;拼摆——数一数的方法来验证。请小组内一个同学们任意摆两个长方体,量出你们组的2个长方体的长、宽、高。2个同学用上面的结论计算出它们的体积。2个同学数一数它的体积。用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出公式。

5)迁移应用:

师:由于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计算3个饮料箱的体积。

在教学中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怎样求饮料箱的体积?把它变为一个数学问题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个数的计算中需要用“每行的个数×行数”等于每层的个数,再用“每层的个数×层数”,让学生经历计算“个数”的过程,学生计算之后自然就感悟到了“每行的个数相当于长,“行数” 相当于宽,“层数” 相当于高,对公式的理解也就十分到位而清晰。引导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

从知识结构而言,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从体积公式而言,也是一脉相承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与“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也不是并列关系,“棱长×棱长×棱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情况,即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长、正方体两者的公式推导加以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于是很好地完成了“公式的推导——公式的运用——公式的沟通”这一过程,使得方法更为一般化,公式的应用性也就更为广泛。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现实问题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再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在解决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这样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抽象程度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