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进行了第二轮精品课的展示,期中刘名萱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认知,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交换位置观察小汽车,亲身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是不同的,而当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后,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实物到图片,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刘老师还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和条件,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不同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刘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虽然学生年龄很小,但当老师的要求到位后,学生的活动很有秩序,互相合作,共同参与。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开始时观察的玩具喜洋洋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主人公,课中使用的玩具小汽车、茶壶和小动物等等也都是学生喜欢常见的物体。采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目的在于联系生活,开阔视野,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但最后一个环节,伴着《北京,你好》这首歌欣赏北京奥运期间的运动场馆,学生情不自禁的唱起来了,说明学生被这些从不同角度照的照片所陶醉,音乐一停就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一定很有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